未至之境的召喚
- 作者: Eleanor
- 日期: 2025-07-07
在《留下美好的回憶》中,文怡不奢求征服瀛寰版圖,但求多記取幾處旖旎風景,醞釀幾分雋永的美好。當代社會的「觀光」常淪為景點的收集競賽,但旅行的意義豈止於匆匆打卡「到此一遊」,更在於歷程見聞的深度與感受的溫度。這種哲理,在艾倫.狄波頓《旅行的藝術》與舒國治《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中得到了深刻的詮釋:旅行不僅是地理座標的變換,更是對世界的深情凝視與心靈對話。
狄波頓在《旅行的藝術》指出,現代人在周遊列國時充滿了「期待焦慮」。我們帶着對異地的憧憬出發,盼望未知的彼岸能帶來驚喜愉悅,卻因現實與想像的落差而失望。例如,他描述自己站在巴貝多海灘時,竟因那裡與明信片一模一樣而感到悵然若失。這種矛盾根植於我們的內心:我們渴望新鮮刺激,卻又無法擺脫對熟悉感的依賴。我們以為環境位置的改變能帶來內在的蛻變,卻忽略了真正的轉變來自於內心視角的改變。狄波頓提醒我們,與其執着於「去哪裡」,不如學會「如何看」。旅行除了能逃離日常的刻板,亦是重新愛上生活的契機。它的精髓,並非走得多遠,而是看得多深;並非搜集多少伴手禮,而是心境的轉念和培養多少「新的眼睛」。真正的旅人從不在意護照蓋了多少入境印章,而在乎心靈地圖累積多少動人印記。
如果狄波頓從哲學層面解構旅行,舒國治的《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則將「慢走」昇華為一種生活美學。他堅持用走路認識城市,而他筆下那些看似「無所事事」的片段,都被賦予神聖的「儀式感」,成為旅行中最鮮明的記憶。也許,我們都可以嘗試在旅行中刻意安排臨場發揮的「空白時段」。這些未被規劃的即興時光,可能成了回來後擁抱最深的片段。
聖經蘊藏着關於人生如旅的智慧:當亞伯拉罕離開哈蘭,那不僅是地理上的遷徙,更是放下安穩的勇氣、一場信心的遠行;浪子歸家的腳步,丈量的是悔改的堅定;而以馬忤斯路上的門徒,則在同行中與復活的主相遇。這些故事都在見證:生命的歸宿從來不在遠方的地平線上,而在與神同行的旅途腳步。
旅行是一場雙向的對話,我們在探索四海的同時,世界也悄然走進我們的生命,重塑我們的眼光與靈魂。旅行時,天地以無言的壯闊將我們溫柔包圍,讓我們認識自己的渺小和學會謙卑,也邀請我們在漫遊中重新定位,找到了生命的錨點。
我們終將發現,每一次出發,都是回歸童真的旅程;而每段路,都是通往心靈原鄉的歸途。無論身在異域的咖啡館,還是家門對面的公園,我們都可以保持旅人的好奇與詩人的眼光,在熟悉中發現陌生,在平常裡發掘奇趣。因為旅行最終給予我們的,除了是尋幽訪勝的滿足,也是精彩的遊歷、畢生難忘的記憶,並在遨遊萬里後找到回家的路。
或許我們窮盡一生都無法踏遍世界的每個角落,但正是這些空白,為生命預留了最珍貴的想像空間。就像一幅水墨畫的意境往往藏在未着墨處,在虛實之間,生出比真實更遼遠的山水。那些未曾涉足的遠方,是心靈的飛鳥,在如夢似幻聯翩想像的天際線外,展開比雙翼更自由的翱翔。最美的風景,總是下一幅。那些我們未至之境,正是這些永遠在前方的遠方,讓我們的生命保持着熱切的期待與追尋的勇氣,下次啟程的步履帶着晨曦的清新。
書目:
- 《旅行的藝術》(Art of Travel)
作者: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譯者:廖月娟
出版:先覺,2002
ISBN:9789576078415 - 《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二十周年紀念新版)
作者:舒國治
出版:新經典圖文傳播,2021
ISBN:9789869968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