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巿與花

曼靈在上一篇提及蔣勳的著作,我沒看過蔣勳的書,但經常從網路上看到他的文字。剛好看到一篇談咖啡樹開花的文章:

阿拉比卡咖啡的花,白色,沿着長長的枝莖,一長串,很美,「原來咖啡也開花」,我心裡閃過一點對這株樹的抱歉。

本來植物開花結果是尋常事,吸引我的是作者因自己為咖啡開花而驚奇,為自己的偏見而有了「就像用一種器官認識一個人」的感慨。

這比喻真的赤裸又精準,一般人對咖啡的認知只知其豆而忽略其他部分,其實又有多少人知道辣椒的花是甚麼顏色甚麼形狀?薄荷的花有沒有香味?除了植物,我們對於一位作者認知,又是否只局限於出版的作品?

世事萬物都有很多面,你說你懂得咖啡,其實懂的只是咖啡豆,或者是其相關產品的來源地或品牌如藍山、雀巢。髮型師說了解熟客,也許只是知道其髮質,當然順藤摸瓜,有心人隨時間而逐步深入了解每個人的內心跟外在的關係,例如看你一閉目就睡着,自然不會推薦你選擇難處理的髮型,流於表面的關係就只會說乾的髮質用甚麼品牌的洗髮液好。

那麼對於一條街一個區的認識,有多少人同樣有「用一種器官認識一個人」的「偏見」?例如太子,你想起甚麼?再深入一些,位處太子的花墟,又有多少人侷限於鮮花及花藝用品買賣市場的印象?如果不是朋友介紹,我也不知道原來花墟某店樓上有Café,要不是七份一書店企劃籌劃的「獨立書店(圍爐)表揚獎」,我也不知原來有「閱讀時代」這家隱身於花香中的書店。而這家店在塵世間短暫的時日,也許就是為了花墟留一個全面的紀錄:出版了《根莖葉花——花墟的記憶與想像》這本書。

全誌共分為三輯:〈植卉盛放時,鬧市夾縫間的花墟〉聚焦於花墟的歷史及現況,考察箇中變遷;〈活化前後,新舊交錯的唐樓群像〉細說墟旁太子道西戰前唐樓的故事,探問歷史建築及活化計劃的意義;〈變與遷,依傍此墟的城市規劃〉稍微拉遠至墟市外圍的警察會球場與旺角大球場,以至墟內的水渠道與園圃街雀鳥公園,歷來的流變,如何形塑着各人的生命?

此書由數十位文化人執筆編撰,既有小說,也有資料解說文章,附以真實的文獻如剪報佐證。花墟,除了賣花市場,還有僥倖得以保存在太子道西一帶的唐樓群,也有孕育香港足球隊的足球場。當中令我最深刻的是梁莉姿的〈離水〉,兩個小孩金魚街買魚養魚至長大後離散的故事,文中的金魚散尾如海棠花,華麗與蒼涼,金魚暗喻的記憶與遺忘,在故事中如濁水中金魚尾的光芒,若隱尤現。

李昭駿〈球場上的人〉寫少年人成長的無奈,兩個高中生在球場上相遇至成為隊友,長大後各奔前程,暗寫香港運動員的黯淡前程,其實也是不少香港人的寫照。

咖啡豆只是咖啡的一部分,要留香首先要留住植物的根,就像一個城市的浮華,花葉莖根,那兒的人才是保住植物命脈的土壤。

書目:

  • 《根莖葉花——花墟的記憶與想像》
    編者:閱讀時代
    出版:閱讀時代,2022
    ISBN:978988765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