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個香港

  • 作者: 文怡
  • 日期: 2023-06-04

蘇曼靈程天朗的文章,說起記憶和地標,她們提及的中華商場和九龍城寨,筆者有相當模糊的印象,已分不清是從閱讀獲得的記憶,還是現實中真的曾經路經過。

年幼時,不懂得甚麼是城市變貌,只覺得新蓋的大廈很厲害。香港最高的大廈,曾經是位於中環的康樂大廈(現名怡和大廈),樓高五十二層。因為窗戶是圓圓的,小學生繪畫維港景色時,幾乎都會畫上。其後,六十六層高的灣仔合和中心出現;如今,則有西九的天際100。

驚覺城市面貌變化急速,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事,當時正值在異地升學,逢寒暑假回港,每一趟相隔僅半年,銅鑼灣商鋪的更替速度竟然比走馬燈還要快,站在崇光百貨外,竟有陌生的感覺。兒時熟悉的地標大丸百貨、松坂屋、三越,也不知道在哪一年悄然消失了。

消失是存在過的證明,而另一種證明的方式是記錄,用文字、影像、繪畫,任何的表現形式,將記憶和地標記下,保存下來。

董啟章在1997年6月出版了《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地圖集》不是尋找位置或路線的地圖,它被分類為小說,卻又不太像一般通俗小說,文體是論說體和記敘體的結合。它,被認為是九十年代的重要的城市論述。如果你想從一個新的角度去認識香港,《地圖集》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談到研究城市(或香港),自然不能漏掉潘國靈在2005年出版的《城市學——香港文化筆記》。《城市學》全書分三部分:「都市浪遊篇」、「文化權力篇」和「流行主義篇」,潘國靈以思想家Walter Benjamin的理論為基礎,融入生活實踐,開展了他個人的城市浪遊方式。從城市結構到日常生活,宏觀微觀,剖析流行文化,思辨歷史的演變。

倘若你擔心以上兩本書太深奧,不合脾胃,又或是覺得時代有點遠,不夠新。沒關係,來一本輕鬆一點的年代近一點的,2020年出版的《我香港,我街道》。開宗明義,《我香港,我街道》書寫的就是香港的街道,街道的故事,香港的歷史,市民的日常生活,集體或個人的回憶。

《我香港,我街道》緣起於香港文學館歷時三年的「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計劃,全書收錄了五十四位作家的創作,按地區劃分為香港、九龍和新界三章,文類涵蓋小說、散文和詩歌。

這本書是筆者此刻正在閱讀的書,光是讀張曼娟和胡晴舫的推薦序已感動不已。

當夜空籠罩我城,皎潔月光沿着彌敦道漫流,流入維多利亞港灣,粼粼照耀海水,每個在天星小輪回望我城的人都不免有個錯覺,是的,香港屬於我。此刻當下,將進入永恆。

  ——胡晴舫

作家對香港的愛,在文字中表露無遺。顏純鈎寫他在莊士敦道天地圖書上班的半生經歷,側記了幾十年的歷史。讀着讀着,筆者憶起在灣仔道美利堅京菜工作的父親,想起不復存在的童子雞,童年的記憶被喚醒。

人在異地,閱讀關於家鄉的文字,份外觸動。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香港,閱讀五十四個香港之後,筆者對家鄉的思念或許會泛成一片海。

書目:

  • 《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
    作者:董啟章
    出版:聯合文學,1997
    ISBN:9575221737
  • 《城市學——香港文化筆記》
    作者:潘國靈
    出版:Kubrick,2005
    ISBN:9889790556
  • 《我香港,我街道》
    編者:香港文學館
    出版:木馬文化,2020
    ISBN:9789863597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