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驛站

  • 作者: Eleanor
  • 日期: 2025-09-14

程天朗在〈讓我們一起聊天堂〉表示,人類對彼岸的想像,有時承載着對此生未竟之願的深切寄託。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之路,其終點許多時停駐在醫院的白色長廊。面對無人能倖免的生命終局,基督教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窗:死亡不是終結,而天堂是從接受基督之愛那刻就已開始的永恆旅程。

梓翔醫生的傳記式小品《醫生札記》,不僅是醫者的行醫記錄,更是一部關於人性與信仰的見證。那些刺鼻消毒藥水氣味中的淚水與祈禱、心電圖起伏滴答聲間的絕望與盼望,共同編織成一幅關於生命本質的錦緞——以痛苦為經線,以恩典為緯線,記錄了在生死邊緣掙扎的靈魂如何透過苦難與愛觸摸生命的底蘊。

在〈最想活的一刻〉中,罹患腦腫瘤的男子從自怨自艾到愛惜生命,當死亡亦步亦趨、生命進入倒數計時,每個呼吸都成為厚禮。〈更美的家鄉〉的基督徒夫婦在痛失愛女後仍為她短暫而豐盛的十二年獻上感恩,這非廉價的自我安慰,而是確信女兒已在主懷中的永恆盼望。

醫療現場成為最真實的生命課堂。〈一輩子的軛〉記述一位血友病少年每日都活在死亡陰影下,血友病使他無法像同齡少年般肆意蹦跳奔跑,以避免可能的碰撞而引發內出血。梓翔開導他:「人不能擁有世上所有東西,有財富的不一定健康,有學問的不一定快樂」,助其將生理限制昇華為精神自由。〈小流氓〉那個滿口髒話的血癌男孩,目睹鄰床病友離世,其粗暴防禦驟然崩塌,問醫生自己死後何往,從而獲得靈魂覺醒。〈誰決定生命〉叩問醫療倫理難題:當延長生命淪為延長痛苦的共犯時,那位飽受洗腎之苦的小女孩,促使我們思考生命尊嚴的真諦。

生命的試煉以不同形式雕琢靈魂:〈癱〉中車禍癱瘓的女子,在絕望深淵裡重建生命意義。〈癮君子〉的花甲翁,終生與心魔搏鬥卻難逃毒癮枷鎖。〈自我毀滅〉中身世悲慘的女郎因情傷而自殺未遂,必須重新學習為自己負責。〈小父母〉中那對未成年伴侶,被迫提前扛起超齡的重擔。〈不幸的〉一章中兩個嬰兒的對比令人心碎:一個被父母拒絕的畸嬰頑強存活,一個被全力救治的早產兒卻不幸離世。

〈永恆的渴望〉記載終日解剖遺體的醫生在病床上閱讀屬靈書籍,並領悟所有文明背後共通的終極追尋為永恆。〈生的啟示〉記載留英腸癌青年以信仰為杖,於癌症末期完成學業與夢想,在餘燼中燃燒出最璀璨的光芒,他對生命的熾熱肯定令人動容。

真正的仁醫,不僅是病人健康的守護者,亦是生命同行者,在醫學的極限之處,以信仰與人性之光為他們開路,使他們在痛苦中仍能仰望希冀。《醫生札記》向我們展示:每個人的生命都帶着不同的「軛」,但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與自己的限制共舞,並在其中發現專屬的意義與喜樂。有時要真正活着,必先直面死亡;要獲得醫治,必先承認破碎。當病房白牆替代了辦公室玻璃幕牆,當社會賽道被無奈暫停,患者反有機會看清無恙時虛擲光陰的盲目,重新審視生命及校準人生座標。在病榻上,每個微小的復原和進步、別人的照料和慰問,都成為慶典:自己自主呼吸的節奏、第一次下床行走的顫慄、護士查房時鼓勵的微笑、親人指尖的溫度,都是如此刻骨銘心。

在這靜止的休養治療時光,病者雖慘被奪去健康,卻可還原被現代生活麻醉鈍化的感知力。醫院恰似生命的暗房,讓我們得以顯影那些在忙碌日常中過度曝光的本質。當外在的活動被限制至最低,內在的感知反而擴張到極致。就像攝影師在暗處才能看清最微弱的光,人在病痛中最能辨識生命中真正珍貴的事物。病房是少有讓人類保持謙卑和清醒的場所,展現了人性最脆弱的一面及信仰最堅強的力量。因為最暗的黑夜才能看見最亮的星光,最大的羸弱反而成就最真實的剛強。最深切的醫治不是戰勝死亡,而是在死亡陰影中,依然能看見那不能朽壞的生命之光。如聖經《傳道書》3章11節所言:「神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在我們有限的軀殼中,總蘊藏着對無限的渴求。當我們凝視永恆,終將明白:在造物主面前,我們永遠是需要擁抱的赤子。

書目:

  • 《醫生札記》
    作者:梓翔
    出版:突破,2003
    ISBN:97896287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