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讓薔薇獨燦?

  • 作者: Eleanor
  • 日期: 2021-01-10

《畫與醫》由一名腦科醫生執筆,以眾畫家患過的疾病作軸,從醫學角度審視剖析他們的作品、生平和內心世界,當中包括被喻為既是天才也是瘋子的梵高。無論是天賦異稟的資優者還是神經錯亂的瘋子,在社會都會被標籤為異類,或被擯於主流以外,被邊緣化甚至污名化,仿佛「大多數」、「普遍」就等於「正常」,這種狹隘的思想觀念,限制了多樣化和可塑性,教人不敢擁抱自身的獨特。

古今中外不乏以「異類」為主題的小說,十九世紀法國浪漫主義表表者兼文學巨擎雨果的名著《鐘樓怪人》(Notre Dame de Paris 巴黎聖母院)以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的統治時代為背景,主人翁是天生駝背獨眼,相貌醜陋的加西莫多,他被弗侯洛副主教收養,在巴黎聖母院任職敲鐘人,他們兩人與已有婚約的侍衛隊長菲比斯一樣,都為能歌善舞、宅心仁厚的吉普賽美女艾絲梅拉達神魂顛倒。加西莫多雖然面目猙獰,但卻有一顆仁慈的心。但自古已存在「外貌協會」,不但顏值先決,甚至將容貌和內涵掛勾,誤信相由心生。這就是社會心理學的「尖角效應」理論,對其貌不揚的人產生先入為主的負面印象,是以偏概全的誤差。因此貌寢耳聾的加西莫多被人視為生人勿近的怪人、遭人厭棄和嘲諷,令他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對外界充滿敵意;長期自我孤立,閉關在聖母院中,他成為弗侯洛的傀儡,甚至遵其吩咐綁架艾絲梅拉達。然而,當加西莫多在廣場受刑時,溫柔的艾絲梅拉達對他以德報怨,她的惻隱打動了他,喚醒了他內心深處的良善。

加西莫多後來不惜挺身營救艾絲梅拉達,更在她被謀害致死後為她報仇和守護她。相反,弗侯洛徒有聖職的光環,菲比斯虛有俊俏軀殼,卻是表裡不一。聖經說:「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16:7)心靈的素質遠比外在條件重要。「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有「外在美」的,不一定有「內在美」,反之亦然,糖衣可以裹着毒藥,苦口難嚥卻可以是治病良藥。在眾人眼中看為是失常怪誕的,有時可能是坎坷的成長背景及畸形的社會制度煉就而成,他們需要有更多的同理心和關愛,才能走出陰霾、融入社群。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對奇聞異事感到詫異乃屬自然,但見聞多了就不會大驚小怪。世界本來就是包羅萬象、光怪陸離。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能以廣闊開放的胸襟和目光、兼容並蓄的豁達雅量,做到彼此尊重和接納,是一種涵養修為。天父為何不只創造嬌豔芬芳的薔薇,也造貌不驚人的草莽?可見造物主視每一個創造為祂所珍愛眷顧的。「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祂不但愛那些優秀出眾、人見人愛的,也愛殘缺衰弱、遺世獨立的。

說起精神病患者,華語書籍最膾炙人口的,必是鲁迅意識型短篇小說《狂人日記》無異。此書刻劃一位語無倫次、疑似有「被逼害妄想症」卻隱名埋姓的狂人的內心,將想像無限上綱,以為自己的哥哥、醫生等、全是吃人的人,甚至害怕有一天連孩子也會吃人。小說中狂人懷疑因踹了「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本子一腳,就招惹趙貴翁和他的狗的睥睨,他又發現歷史滿載「仁義道德」,字縫卻盡是「吃人」,而且是「從來如此」,並且「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從而「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而狂人更向社會發出「救救孩子」的疾呼。

時移世易,在千禧世代,「狂人」的吶喊,仍如暮鼓晨鐘鏗鏘有力。今日甚麼在「吃人」,又是甚麼在吞噬侵蝕我們的靈魂呢?以高速傳播的虛假資訊?對公共事務的冷感和公民責任的抽離?對非我族類的打壓和歧視?對欺凌暴力保持沉默?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冷漠?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書目:

  • 《鐘樓怪人》(Notre Dame de Paris)
    作者:雨果
    譯者:蕭菲
    出版:風信子文化,2006
    ISBN:986127636X
  • 《狂人日記》
    作者:魯迅
    出版:培育文化,2017
    ISBN:9789865862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