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長夜星空那種燦爛

  • 作者: 阿Wen
  • 日期: 2020-12-27

醫生可以執起手術刀,也可以執筆寫作。柯南.道爾(Conan Doyle)這位醫生以他豐富的醫學知識,寫出福爾摩斯的偵探世界;同樣運用醫學知識,也可用來看畫。畫和醫學,看似兩個完全不相關的領域,其實從醫學的角度,看畫,可以看得更多。

之前連續兩篇12也是介紹醫生的著作,就來個向醫護致敬的系列吧。《畫與醫——一位腦科醫生的視點》作者是黃震遐醫生,他以不同畫家的畫作為題,說畫和畫家的故事。其中一幅畫作介紹的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的《尖叫》或是《吶喊》,那張雙手掩面,極誇張的張大口,當談及焦慮症等心理病時也會出現這幅畫。醫生說了這張畫的故事:畫家不尋常地親身目擊了一次火山爆發。書中引述了畫家十年後的日記:

「我和兩位朋友在小徑上走,太陽剛好落山,天空突然變成血紅,我止步,覺得疲弱,依偎着欄杆,藍黑的海峽谷灣和城市上有血和火焰,朋友繼續走,我卻站在那裡,焦慮地顫抖,感受着一股無窮無盡的尖叫穿過大自然。」

我讀這段文字時,也感到畫家的強烈感受。他那兩位朋友能正常地走着,只有他站住顫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醫生點出畫中傳達的情緒和聲音感可能是來自畫家的聯覺能力,又或是畫家慣於醞釀感情。由於畫作是十年後才落筆,應該不是當刻情緒,而是作畫時的心情反應,不過畫家沒有說明是有甚麼事激發他作畫,還是長期處於不安驚懼情緒中堆疊到爆發的創作。蒙克畫《吶喊》前也畫了相似的《絕望》和《憂慮》,同樣的場景畫完又畫,似是不得不把那恐懼不安的感覺釋放出來;而火山爆發的畫面,也許因此而不斷在腦海強化,揮之不去。

創作需要醞釀,沉澱。這位畫家似也習慣如此。家人的相繼離世,令他長期在痛苦之中,事隔多年才動筆,長久的感情抑壓,使畫作更有感染力。這位畫家的結局是醫好了情緒病,康復過來,情緒穩定,畫作風格也轉了,再也畫不出《吶喊》這樣的驚世之作,完。

提起患有精神病的畫家,會不會想起他?梵高(Vincent van Gogh)短短三十七年人生中也多次出入精神病院,《畫與醫》中就有三篇提及梵高。他有甚麼精神病?憂鬱症、躁鬱症、癲癇、幻覺、精神分裂,似是甚麼都有。比較確定的是癲癇症。他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療時,每當稍為清醒就作畫,甚至不吃不眠。著名作品《星夜》也在這期間完成,就是他看着星空,想着上天堂的心願。畢竟他曾當過牧師,也有信仰,想回到天父身邊,脫離世間的苦難。

在梵高的長期痛苦中,幸好有親人關心。弟弟跟梵高感情很好,一直在經濟上支援他,若非如此,他也未必可以繼續作畫。梵高經常寫信給弟弟訴苦,在梵高自殺後半年,他弟弟亦病逝。如弟弟比他早逝,他承受的打擊會更大,連僅有的人間溫暖也失去。

最近Viu將1996年的日劇《悠長假期》重新上架。木村拓哉演的瀨名彈琴很好,老師卻指他總是差那一點點。直至最後比賽時他終於突破了。編劇想說的是,哦,瀨名不再是為自己演奏,而是為了某人(即是小南啦)而彈奏,所以心理狀態不同了。即使技術沒改變,表現更上一層樓。患有精神病的梵高也常處於異常的精神狀態,長期痛苦中,創作意欲卻澎湃,不斷對抗疾病和痛苦,那種抵抗和爭鬥,常人不會明白,人間的冷酷功利,梵高的熱情,形成冷熱對比。是甚麼動力令人在沒有回報下仍不斷畫畫?也許痛苦是創作來源,也許是想作畫的使命感,完成一幅幅作品令他感到自己有價值,而創作本身是愉悅的。

梵高的一生,可以濃縮成一首歌,每次聽也被感動。是林夕作詞的〈畫意〉——

被人嫌怪 被人辭退 被情人騙去絕望的感情
傻到留下耳朵給情人做裝飾的怪客
誰受過他感動 還是覺得驚嚇 苦戀之痛全被抹殺
百病貧困 仍然無悔 未曾賣過仍舊畫畫
只是為了呈現世間光明來叫開心可散發
無視血色蒼白 忘掉過得蕭煞 色彩鮮暖全是自發
你聽過梵高吧 值幾多百 他那人格難剖白
求存人人明白 看 他有權亂去畫 也許口袋也不致一片空白

畫完無數麥田和向日葵 贏到了後代的收藏研究
無奈有生之年才售得出一個客
無奈那種鈎勒 無奈那種筆法 一幅心血才值二百
萬人做上萬年難買藝術傑作從未獲得當時留意
難道人死商業才計得到他價格
難道妥協一畫 難道放棄風格 跟風一下然後暴發
你聽過梵高吧 值幾多百 只有人格難表白
求存人人明白 看 他有權亂去畫 也許口袋也不致一片空白

賣完又買賣完又買憑誰訂價 憑賣藝討生活
誰會淪落似這精神病院關起的過客
難活到了不惑 留下了他風格 很想清醒無奈病發
你聽過梵高吧 值幾多百 只有人格難表白
求存人人明白 看 他有權亂去畫 也許口袋也不致一片空白
看 一個人的命或者悲慘 他到臨終仍肯畫 仍然貢獻世間
看 他看長夜星空 那種燦爛顯得世間太蒼白

書目:

  • 《畫與醫——一位腦科醫生的視點》
    作者:黃震遐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2014
    ISBN:978962043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