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與疑──文史相合放光華

  • 作者: 豁思
  • 日期: 2018-12-09

人類雖無法掌握「時間」,卻能切實感到它的存在與變化,所謂的「歷史」,只不過是「時間」的見證而已──能經歷時間洗禮的記錄方為永恆,「真相」是否真實,也與時代變化、權力運作等不無關係。我們終歸無法得知過去的真相(即使親歷其境,記憶也不見得百分百準確),亦無法重現過去。在虛虛實實間,惟有閱讀能助我們開闊眼界,學習理解世界。

比如由愛新覺羅浩所撰的《流離的王妃》,便可讓我們從另一角度了解清末民初的中日關係。眾所周知,愛新覺羅是清朝皇室的姓氏,但《流離的王妃》的作者「浩」卻不見得有多少人認識。浩本姓嵯峨,出身日本貴族官宦之家,受關東軍及滿洲國安排,與清末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弟弟溥傑結婚。雖然因政治權宜安排才嫁與溥傑,浩卻無怨懟,更積極面對婚姻帶來的種種變化。即使命運讓她顛沛流離──因日軍戰敗而從貴族變成階下囚、長時間與丈夫分離、長女慧生被害……浩也不曾喪失希望,最後她入籍中國,她的小女兒嫮生一直致力於中日友好。的確,日軍覬覦中國的資源,在中日戰爭中為中國人民帶來無數苦難,若我們只簡單地把日本人視為壞人,也未免忽略了部份對中國抱有友好之心的日人;又或有人以為溥傑曾被中共政府關押,定會痛恨政府,誰又知道溥傑與浩分離多年後能相聚,全因周恩來的幫助?閱讀《流離的王妃》不只讓我們更了解當時歷史(又或一人對當時歷史的看法),也能讓我們從一心作中日橋樑的溥傑與浩中學習──國家與國家能和平共處,從來都是美事。

除了回憶錄、傳記等歷史記錄外,文學作品中也有另類的「歷史」存在。董啟章的〈永盛街興衰史〉便試圖探討歷史、城市與個人的關係。在小說中,主角發現「永盛街」已經在地圖中消失,他一再探尋、搜集各種資料,嘗試證明「永盛街」的存在、尋找自身家族與城市的歷史。在似非似是的歷史資料中,他多番推敲後又推翻自己對家族的理解──「歷史」到底應該如何理解?會否終歸也是人的構想而已?再進一步,董啟章在《地圖集》中以小說寫地/城市,從虛構中探討真實,為香港做「未來的考古學」──擬設一個千年以後的考古學家發掘千年以前的香港(即現在的香港)的面貌。作為未來的考古題目,城市既虛且實,「地圖」亦不再是我們平常理解般可信。安維真在《地圖集》的序中評道:「就地圖這種『求真』的製作而言,《地圖集》處處彰顯『作假』的意圖,表現的卻是文學想像的極致。」在真假虛實間,董啟章帶領我們思考足下的城市如何作為地圖,如何被展現及其背後所包含的權力話語,這正是文學的魅力所在。

董啟章的創作與浩的回憶錄畢竟性質不同,不能盡比。歷史與文學本質不同,一實一虛,卻又可以緊密相扣,如司馬遷的《史記》,一方面是首屈一指的史書,在史學上開創先河,另一方面亦是文采斐然的傑出文學作品,修讀中國文學者必知其文。不論虛實,好的作品總能在時光長河中脫穎而出,流傳百世,也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書目:

  • 《流離的王妃》
    作者:愛新覺羅浩
    出版:商周出版,2004
    ISBN:9861241302
  • 《地圖集 — 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
    作者:董啟章
    出版:聯經出版,2011
    ISBN:9789570838206
  • 《圖解史記》
    作者:李鵬
    出版:中華書局,2010
    ISBN:9789622310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