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寫作(二)
- 作者: 鄭子遴
- 日期: 2019-05-12
在〈閱讀與寫作(一)〉中,我鼓勵青年人學習廣泛閱讀和反饋閱讀,或多或少是因應時下少年的閱讀習慣而說的。會閱讀的少年人大多像跟看電視差不多:容易被潮流影響閱讀某類書籍;會以純接收的態度來閱讀。美國著名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4)曾說過電視是一個「傻瓜盒子」(idiot box),只會讓人看得傻傻痴痴,無法獨立思考問題、分析現象。假如用看電視的習性來閱讀,極有可能只會訓練出一批又一批書呆子(bookish fellow)。
坊間的閱讀模式汗牛充棟,而無論是哪一種閱讀模式,重點都在於閱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交流,正如美國哲學家莫蒂默·傑爾姆·阿德勒所說:「閱讀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頁22。)阿德勒還說:「書跟自然或世界一樣,當你提出問題時,只有等你自己做了思考與分析之後,才會在書本上找到答案。」 (同上)
根據阿德勒的分類,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以及主題閱讀。一般而言,孩子從幼年到少年時期,都處於基礎閱讀的層次(當然有例外),即懂得所閱讀的句子或段落的意義,但未能以檢視閱讀來抓著書本的主題重點,以及能概括整本書的內容和要旨。你大可做一個簡單的測試:給一個小學生一本小書,可以是小說或非小說,讓他讀後告訴那本書到底在說甚麼。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小學生會把書重頭到尾講一遍給你聽,或索性告訴你:「不知道。」我認為處於基礎閱讀的孩子,最合適閱讀的書籍必然是小說。小說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蘊藏著一個獨特的世界,任何人走進那個世界,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領悟,無需把它勉強分析,也可以享受其中。我第一本閱讀的小說是《水滸傳》,初讀當然對當中的歷史背景、事件的意義等都一知半解,然而無礙我進入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的故事之中,亦無阻我瞭解人物的性格特徵,以及每個好漢的獨特而有趣的故事。
阿德勒所說的「基礎閱讀」分為四個階段:預備階段、解讀階段、建立辭彙和擴大視野階段,以及精練與增進階段。小說在這個階段裡,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讓孩子一邊吸收辭彙與文法,一邊拓寬心靈的視野,最重要的,是孩子在享受閱讀故事的樂趣的同時,不知不覺吸收語文知識。
我認為寫作和閱讀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因此,孩子一直到高中時期,大可享受基礎閱讀,而且可多閱讀好的小說作品。學校圖書館的藏書必然要把好的小說作品收納其中,並且在學校裡積極推行閱讀小說的運動。讓孩子自由挑選作品閱讀、發問問題、交流感受和觀點、對作品進行改編或續寫,日子有功,孩子便會不自覺地進行基礎寫作了。
我的一位大學老師陳家春先生在他的著作《文學精義》裡說:「創作過程分為素材累積、醞釀構思、藝術表達三個階段。 」(頁123)素材累積除了可透過生活,也可透過閱讀來進行。累積不一定要多,只要累積得合宜,便會找到合適的寫作素材,重點在於孩子要慢慢學習把閱讀的東西跟自己的生活連貫在一起。例如我請學生透過閱讀阿濃的一篇作品,想想對他們的生活有甚麼啟發,結果有不少的文章都讓我有所驚喜,也藉著文章瞭解現今少年人的想法。
陳家春老師所說的第三個階段——藝術表達——是一個複雜而深奧的過程,初學者不能一下子就能掌握得好,這是沒有關係的。藝術往往要窮畢生的精力去鑽研,不能操之過急,沒有天書可以訓練一位年幼的孩子瞬間成為大文豪。因此,寫作之於孩子,是一個把閱讀到和吸收到的東西藉文字作出反饋運動,在表達手法上或會十分稚嫩,但在點子和設計上則可能會初露鋒芒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