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這個專欄叫「讀寫象外」?

  • 作者: 鄭子遴
  • 日期: 2018-10-14

「讀寫象外」是一個分享我在寫作教學上的一點經驗和看法的平台。這個名稱包含三個部分:讀、寫、象外。

閱讀是人類一種相當古老的活動,亦是標誌人類文化的其中一種行為。我相信無論科技怎樣發達,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締閱讀。閱讀的定義人言人殊,於我而言,是一種理性與感性的再創造。不用思考的閱讀,猶如把影像在腦中複印,是一種慣性而重複的腦部運作。

閱讀是把作者所寫的在閱讀者的腦中進行一次新的創造,透過理解、質疑、改造、確認、組合等過程,進而儲存及轉化對閱讀者有用的資料和信息。廣義而言,閱讀屬於寫作的前期活動。

據三國時代曹丕的定義,寫作是一項偉大的事業。「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典論.論文》

曹丕指出了一個事實:文字是永恆的。

三國時代的生活文化、習俗、衣飾等,均成為歷史陳蹟,但《典論.論文》以及其他汗牛充棟的經典作品,只會歷久不衰。有些文學作品,是寫給今世的人讀的,有些文學作品,是給今世,以及後世的人閱讀的。其中運用的文字可能已不怎麼通用,但內容沒有過時這回事,這就是寫作的永恆價值之所在。

寫作的價值還在於能夠創造無限種可能的想像,為這個世界締造一扇窗,通往古今中外,虛實有無的境地,鼓勵人類向未知的將來奮勇邁步。這樣說是否略嫌誇張了一些呢?如果你讀過《聖經》、馬克思的《資本論》、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論語》、雨果的《悲慘世界》、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劇本、孫臏的《孫子兵法》、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霍金的《時間簡史》、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等等,你就會明白,寫作的價值比你想像的要大得多了。

象外

象外是超脫於物象之外的意思,是形容詩文意境雄渾、超脫。唐.司空圖《詩品.雄渾》有言:「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簡言之,就是想像。

錢鍾書先生說過,比喻都是畫不出來的。他的話啟迪了我,比喻的精髓在於想像,不是簡簡單單想像一種子虛烏有的生物,而是想像的意境。錢鍾書的《圍城》跟沈從文的《邊城》,同樣是城,但當中的世界可謂南轅北轍;唐吉訶德想像出來的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孔乙己想像出來的吃人的世界也一樣;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農莊》跟E.B.懷特在《夏綠蒂的網》中描寫的農莊完全是兩個世界,而在現實中,我們無法尋找到一個跟《動物農莊》一樣的農莊,更不會找到《魔戒》或《哈利波特》的異想世界。只有透過想像,才能描摹想像。

這樣說好像故弄玄虛,然而從古到今,那些不朽的名著,都展示著一個又一個充滿獨生命力和魅力的世界,你可靠想像在這些世界之中自由馳騁,在其中領悟人生哲理,反思存在於自己內心的貪嗔痴。

讀入象外之中,寫出象外之外

閱讀與寫作,是一個銀幣兩面,廢一不可。愈讀得廣博,愈寫得恢宏;愈讀得精湛,愈寫得鞭辟入裡。而想像,就是兩者都需要有的元素。

我盼望藉這個專欄,可以跟喜歡閱讀與寫作的青年人和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長,分享我對閱讀與寫作的一點看法、經驗與感想,讓大小朋友慢慢喜歡這個讀寫象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