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青年作者的一點建議
- 作者: 鄭子遴
- 日期: 2019-02-24
在一次的寫作講座上,一位中學同學把他的作品給我看,希望我給他一點意見。那是一篇大約千多字的故事,寫作的基本功算不俗,敘事清晰見舖排,寫景部分也看得出下過苦功。我未有時間仔細閱讀,只能給他一點建議,我覺得也可在這裡跟讀者分享:
(一)抓緊主題:
未必所有故事都有明確的主題,而對初學寫作的青年,為故事定下主題,把所寫的內容都聚焦在主題之上,是一個不錯的訓練,使自己所寫的東西不致離題萬丈,失去了焦點的故事,就像沒有對好焦的照片,使讀者讀來模糊不清。阿濃的短故事可作為學習寫作的楷模,例如〈白菊的故事〉(《日日是好日》,頁23-24)寫的是一對結婚十年的夫婦的一段愛情回憶,聰慧的女主角略施小計,既試出男主角對自己的真誠,又促成一段美好的婚姻。故事中的白菊,就是這段愛情的明證和象徵。故事從頭到尾就是由男主角憶述這段往事,沒有把他們其餘的浪漫情史寫出來,這樣就做到了抓緊主題的效果。
(二)刪去鬆散及並非最重要的內容:
我跟那位同學說,作者要先對自己狠心一點,就算感到寫下來的都是自認為重要或很好的內容,都要盡量抽離,以第三者的角度閱讀自己的作品,只有從第三者的角度,才能看得出自己的盲點。例如花了好些篇幅寫日落的情景,一邊寫一邊想著:這日落就是我失去心愛的人那種黯然神傷的心情啊。可是,讀者如何細讀那段描寫,還是感受不了你的神傷呢。為甚麼會這樣?因為那個日落跟本身的故事並無關係吧。那麼,任你把日落的情景寫得如何出神入化,還是多餘的,刪掉了不會使作品變得更差。
阿濃十分建議青年人多讀文言文,又鼓勵他們多讀古詩、學習寫詩。詩是文學類型中最濃縮的一種,以唐五言絕句為例,全詩僅僅二十字,就足以講一個意味深遠的故事,而能說得情景交融。杜甫〈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唯恨失吞吳。」無一字不淺,卻道出諸葛亮對蜀國的忠貞和功績,以及未能吞併吳國而飲恨的心情。因此,好的故事不分長短,長故事難寫,短故事可能更難寫,若青年人可努力鑽研如何用有限的字數創作好的故事,將來或成大器呢。
(三)不要慣性把想表達的心情託故事中的角色說出來:
尤其是散文式敘事的故事,作者想展現的心情無法在寫景寫物的部分盡情表達,就索性透過人物的咀巴說出來,總之要找個出口讓讀者接收到作者的信息。要記緊,故事的人物有自己的靈魂,不要使他們成為作者的扯線木偶,一旦如此,故事的主題如何感人,也變得乏善足陳。
阿濃的另外一個短故事〈留堂〉不乏人物對話,但他們並沒有成為阿濃的木偶,而是有自己的生命。 女主角張小娟不肯借功課給李志明抄,導致他被罰留堂補做。以下是他們的一段對話:
「張小娟,借你的數學本子來參考參考!」
「李志明,昨天晚上又打機了?」
「張小娟,你真了解我!」
「李志明,可是本小姐今次不借給你了,費事你照抄!」
「唔好啩!阿SIR好惡,冇得交要留堂。」
「抵死!」
讀者可從對話中知道:
- 李志明和張小娟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
- 張小娟十分了解李志明;
- 張小娟不借功課給李志明,其實是為了他的好處著想。
阿濃沒有利用對話來「交代」他們的感情,反而在後一段敘述裡,讓讀者知道李志明對張小娟有多好:
「平時自己對她多麼好!只要有人欺負她自己就會出頭。那次她扭傷了腳,他幫她背了半個月書包……」
為甚麼不透過李志明的咀巴,把他對張小娟的「好」說出來?因為李志明平時替她出頭和背書包並非出於功利,所以就不會藉此作為交換條件。只是在這個緊張關頭,心裡難免會抱怨這位好朋友罷了。
事實上,我在很多青年人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到這問題,要學習發掘人物的靈魂,想想他們本身是怎樣想東西,怎樣說話,還有怎樣待人處事,才不致把故事變成作者一言堂的舞台。
我個人不主張謄文,修改句式、增刪修辭、改正錯別字等等都是需要的,但對改善青年人寫作的整體問題沒太大幫助,可謂本末倒置。誘導他們向自己的作品大刀闊斧,一來讓他們慢慢看見自己寫作的核心問題,二來避免他們沉醉於自己的理想世界之中,圍爐取暖、孤芳自賞對年輕作者並非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