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可以是一場惡搞

  • 作者: 鄭子遴
  • 日期: 2019-03-31

鼓勵惡搞或許是一道推動寫作十分有效的橋樑。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惡搞多以搞笑的方式對現實加以諷刺,而創意是它的神髓,曾有關於惡搞的名言,其大意是:若惡搞缺乏創意,則跟一坨糞土無異。從流行文化的角度看,惡搞類似無厘頭,亦跟戲謔、仿諧(Parody)相似,總之一切用創意表現思想、文化,達到諷刺效果的,都可以稱為惡搞。這道橋樑,怎樣發揮推動寫作的力量?

於我而言,寫作是一種用文字這個媒介來記錄言行、表現思想、呈現歷史文化的藝術創作。大凡藝術,都重於表現創作人獨立特行的個性,他既是社群中的一份子,也是走在社群外的個體,他創作的作品不僅能夠反映現實,而且能夠超脫現實之上,才能給予社群具反省意識的信息、重新審視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覺醒能力,以及創新、進步的思維。有不少研究都指出,小孩愛搞破壞,是探索和發展自我的一個重要過程,透過破壞而學會建設,是合乎常理的,正如古人所說的「先破而後立」,「破」既有打破舊有框架的意思,亦有經歷挫敗的意味,孩子從打破固有的模式,才能摸索更多的可能性;他們需要透過挫敗來學懂修正,而不是由某某人替他們定立甚麼是對,甚麼是錯。

放在文字創作上而言,「破」亦可解作顛覆,墨守成規會貶損寫作的價值,因此才有劉勰、唐宋八大家等人去打破舊有陳腐的寫作藩籬,為文學灌注新生命。這在小說方面尤為明顯。從中國古代官方的角度,小說從來是不入流的文體,然而小說本身能涵蓋其他文體,內容能游弋於虛實古今之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老叟頑童亦能樂在其中而各自領會當中的意義,這種特性能充份發揮文學創新的價值。《聊齋》、《西遊記》就是其中的經典,《紅樓夢》更打破中國章回小說的傳統,成為第一部具作者自覺意識的小說作品,不僅極具藝術價值,更成為後世學習的圭臬,影響深遠。

如此,要鼓勵孩子寫作,尤其是故事創作,或許真的要從惡搞開始。我曾跟一班小孩子對后羿射日、三隻小豬等故事進行二次創作,他們作得不亦樂乎,儘管在行文上仍有很多東西需要修改,他們的創意一旦被挑起,就會欲罷不能,有甚者如山洪瀑發,寫出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好點子。

有一本經典的繪本《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就是對英國的童話「三隻小豬」的惡搞之作。內容就是講述原本我們所認識的壞狼,其實是位善良的人,相反,三隻小豬才是壞蛋。這種顛覆的設定本身已令讀者有興趣要知道故事裡究竟發生發甚麼事。小孩子或喜歡這種顛覆,或會對此感到疑惑,無論如何,這故事已在他們心裡產生一種奇妙的化學作用,使他們一想再想,到底這故事在說甚麼呢?他們到底怎樣看善與惡這問題呢?這也許是作家的特性,不要希望他們用作品來提供答案,相反,作家寫作的本質,就是透過作品提出更多問題,讓讀者思考與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