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先

爭先,就是求快。爭先,它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中,甚至賣月餅的也有曰:「行船爭解纜,月餅我賣先」。這個城市太過於追求速度了,但這真的有必要嗎?事實不然,更是會令事情本末倒置的。

首先,爭先會令人喪失理智。為了爭先,為防不落後於人,我們思考的時間就會變少,做事沒有深思熟慮,自然就做出很多衝動之舉。還記得新冠肺炎爆發初期嗎?一聽聞超級市場有米有廁紙,家庭主婦們就蓄勢待發;貨物一到就如戰鼓響起,幾十架手推「戰車」立即向著貨品衝鋒陷陣。這下可好,事情傳到新加坡去,還被人笑我們像猴子咧!大家都爭先恐後,深怕自己遲了就吃虧,結果這種恐慌人傳人,戶傳戶;別人都爭先,我豈能不爭,最終成為鬧劇,被國際譏笑。實際上政府早就已經表示,香港的糧食供輸穩定,米行、米商又表示泰國越南等香港食用米主要出口地並沒有受到影響,航道運作暢順。疫倒是防不了多少,自己小小的家卻變成一個個迷你米倉,還要憂愁究竟要怎樣將這些存糧吃完。只要爭先的苗頭不絕,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類近的事情還會發生。恐怕到時香港所為「地靈人傑」、「國際都會」的頭銜都不保了。

其次,爭先不利社會發展。老子道德經有云「治大國如烹小鮮」,可見即便是遙遠的春秋戰國,先人都能夠深刻明白到急風暴雨式地推行任何政策對社會都是有害的。然而,不少官員為求政績,爭先實行打著為民拯命的旗號,卻毫無規劃的政策,結果拖累社會發展。宋朝王安石有謀求變法之心,但王安石一希望盡快富國強兵;二受到朝廷間新舊黨爭,要互相爭取政績,趕急地分出高下所引誘,於是快速地推行了青苗法等各項措施,史稱熙寧變法;可惜,政策朝令夕改,反而令到原本安民的青苗法變得擾民,成了強徵人民財產的弊政。最終變法無法惠及人民,百姓怨聲載道,他自己的烏紗帽也保不住了。從中可見爭先拖累社會發展,令到原本惠民的政策變得本末倒置,不利於治國。

再者,爭先只會因快得慢。古語有云欲速則不達,太快有時候只會帶來反效果。凡事都有著它所需要的時間,羅馬亦非一日建成,不斷地爭取政績,用盡方法縮短所需時間,考慮不周,只會令到錯誤頻生,因快得慢,最後名利雙失。隋煬帝本有鴻圖,在位期間開運河,征高麗。為了揚名立萬,爭先於建功立業,在毗鄰的小國間聲名遠播;他樣樣匆忙,事事急速,對內興建京杭大運河,對外三征高麗;沒有全盤規劃下,急速進行,結果勞民傷財,建設越做越慢,三征高麗而不得,其欲速則不達。即使隋自文帝起倉庫皆滿,五十年用度不成問題卻因此國力虛耗,他父親辛苦統一的中原再次分裂。可見即使有再多的資本,因為爭先趕急,計劃粗疏,行事大意,最終只會落在別人之後。反而無法達成爭先所追求的目標,連自己原有的資本也賠了進去。

有人可能就要問了,連王安石乃至隋煬帝等古代前輩也難逃「爭先」的衝動,最終誤國誤民,我一介草民又要如何防範?其實,方法相當簡單,就是「不需要害怕吃虧」。綜觀上述例子,小至香港市民大至一國之君要爭先無非不過是怕吃虧;廁紙賣完了,怎麼辦?不買就吃虧了;要是浪費多幾年,就沒法抵禦外敵,不快就吃虧了;朝鮮不納貢,不攻打他,少了他那份貢物就吃虧了。他們都怕吃虧,深怕自己不爭就落後於人。然而這個世界上沒有一蹴而就的事,所以在爭先前不妨停一停想一想;其實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每當我們有這個心思靜下來,細心思考後,走的每一步都會穩健紮實。荀子亦有道:「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即便是駑馬,只需十駕,仍是可超越騏驥一躍。只有在理性的分析底下,才能真正不落後於人。

正當這個社會隨著科技進步,經濟飛升,節奏變得快速時。投資、股市等節奏急速的玩意接踵而至,我們身邊一股又一股爭先熱潮又再來勢洶洶的來到。當我們見到一波又一波網絡上的「防疫快訊」、「最新消息」,看見身邊的人又因為來源不明的資訊蜂擁搶購的時候;我衷心希望各位做事前,凡事亦先細心考量,才能避免因為一時之快而事與願違,因為爭先而落後,因為爭先而苦惱。

不然太快解纜,船是會沉、會反的,只有小心方能駛得萬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