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啟蒙

文化,是蘊藏千年的寶石,價值不菲,卻平易近人;智識,是在雲漢中的小星塵,微小繁多,卻無處不在。兩者相並,則匯際成天下。傳承文化者,應以天為蓋,地為廬,遊遍四海,不為名,不為利,只為追求心中的方向。

隨著時代的變遷,香港由小漁村搖身一變,演化成大城市,一畝一畝的農田事過境遷,現已成一座座聳入雲霄的高樓大廈,裡面埋藏多少夢想?收錄多少幸福的想像?無奈,他們被層層厚厚的枷鎖困住,心中的那片江湖已渾然不見,只能在飛逝的光陰中虛無地漂流。香港文化根源縱橫交雜,因歷史問題而錯亂不堪,甚至連自己的根也忘記了。幸好,還有一些志士努力去喚醒每個人心中的「中國文化根源」,例如于丹的《論語解說》,她將自身對《論語》的理解、領悟,詳細地以流行文字的方式,詮釋出來,供普羅大眾閱讀。這是誤導人們對經典的閱讀,或是對文化的不尊重嗎?並不,她只是說出自己對《論語》的感悟,我們應根據她所表達的意見,將其與原著比對,然後加以分析,二次理解,從中吸取知識,再實踐道理。

隨著認識的經典愈多,閱讀愈多,我卻迷茫在文化的大海中,整日泘呼㕴㕴,東方起,揚起船帆,興致勃勃,站在最高的位置上,眺望著茫茫大海。忽然,新的知識如狂風巨浪衝擊著船身,「泊泊」,船隻左右搖擺,漂浮不定,我趕緊捉住圍繞著船的柵欄,想平衡住身體,雷電交加,狂風暴雨,「轟!」迅雷不及掩耳!心跳突然加速,眼瞳睜得大大的,整個人麻痺得無感,腦中浮現一幕一幕學習回憶,我像片跌進了一個空間,附近是漆黑一片,地下是一片水澤,猶如一面鏡子,清澈而不染,清楚地看到了倒影在水面上的自己,彎下腰來,用手指輕輕點在水上,「滴」,漣漪向四處擴散,這一點,深刻但細小。天空上沒有耀眼的朝陽,沒有閃耀的流星,失去了人生的導向,錯過了光明的指引。

到底人活著,意義何在?純粹為了活著?或者為了金錢?還是為了名譽?百思不得其解,我看詩詞,閱歌賦,試從當中尋到真理。啟蒙我甚深的「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就有許多不同的電視劇版本,不同年份,內容也有少許不同,耳熟能詳的〈三打白骨精〉、〈女兒國〉亦流傳各種各式的開首、經歷和結局,現代人為了增添趣味或提高收視率,甚至會編改故事內容,我們應在看電視之餘,自我尋找它的內涵,與時並進。在探索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似乎找回了自己。

書本上讀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原不明白范仲淹因施政失敗而被貶的心情,但我從不同名家的字詞裡卻領悟到箇中道理。文正公遠距京城,卻因憂國憂民而抑鬱,因慮奸臣讒言,害怕身邊人受到迫害而發愁。後他描寫登上岳陽樓,看見萬物更新的景色,令人心曠神怡,覺得格外豪爽,先憂後樂,呼應得悟。他被貶至邊荒,卻還胸懷抱負在為天下人擔心,「出淤泥而不染」,無論身在何處,志氣不滅,無論有多少塵埃,仍不能污染到他的心毫分。有夢想固然是好,但一個「華而不實,虛而無用」的理想是否正確呢?在現今社會,如有人想做歌星,年幼便要放棄學業、朋友,連親人都甚少見面,整天練習唱歌、跳舞,知識不懂,禮義廉恥更一竅不通,這還算尋到真正的理想嗎?我認為不是,人不能盲目追求夢想,要因應自己的能力和身邊的環境作出適當的平衡,好好規劃未來,為自己而努力。這些顯而易見的道理,我何嘗不是從流行文化中了解到呢,所以又怎能說它們沒有用處?

文化的根源是來自歷史,文化的沉澱使我們成熟,在冥冥之中與它融為一體,感受風,享受雨,體會天,感悟地,天地人合一,修心養性,然後打開自己心中深鎖的大門,領悟真正的自己,到江湖闖蕩,可能這就是真正的人生之道吧。


林翼勳博士評語

思慮馳騁,議論縱橫,似稍蕪雜,亦抒懷抱也。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12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