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小時候,父母們常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古詩來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可隨著時代的腳步越走越快,浮躁的人們沒有耐心去讀書,也認為讀書無用,還不如尋找別的方法助自己一步登天,難道讀書真的沒有用嗎?我並不這麼認為。

每當我問別人「你為什麼讀書?」時,大多數人都會回答「讀書能改變命運。」這句話確實不假,華人首富李嘉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父親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弟妹妹們,14嵗的李嘉誠不得不輟學去打工,失學的李嘉誠沒有完全拋棄讀書,而是在工餘時間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後來的李嘉誠用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自己的公司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而成功後的李嘉誠也不忘讀書,他每晚睡覺前一定要看半小時的書,他每晚睡覺前一定要看半小時的書,讓自己了解前沿思想理論和科學技術。當年一窮二白的少年,靠著讀書和聰明的頭腦坐上了所有人都夢寐以求的華人首富的位置,而他的行動也告訴著人們讀書能改變命運。讀書,對於我們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仍是我們改變命運的途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相信讀書能改變命運。

讀書是實踐的基礎。「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就像這句話所說的,書本知識是實踐的基礎,有了知識,實踐才能有序進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雜交水稻養育了很多人,讓很多地方擺飢餓的困境,袁隆平是從西南大學農學系中畢業,對水稻等農作物有著一定的了解,所以當他在農校試驗田中發現的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時,通過他對這株特殊水稻的觀察的從而推斷真為一株天然雜交水稻,這便開始了他的實驗過程,靠著大學在農學系所讀的書和堅持不懈的去實驗去實踐,最後對雜交水稻的研究有著巨大的貢獻。由此看來,一項研究,知識和實踐都缺一不可,但如果沒有知識,你要靠什麼去實踐呢?如果袁隆平沒有讀過農學相關書籍,他可能也無法推斷出那是一株天然雜交水稻,因此讀書獲得知識,知識是實踐的前提。

皮羅果夫說:「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與氣質,使人高尚。讀書能給我們帶來心靈上的慰藉和品德的教育,就像小時候,老師總向我們推薦《假如給我三天光》這本書,作者海倫凱勒講述她因生病變成聾盲人後的生活,剛開始她也覺得很絕望,而在莎莉文老師的指導下,她開始熱愛生活,並憑借自己頑強的意志,她從哈佛大學順利畢業。一個聾盲的女孩,靠著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克服生理上的缺陷,完成了繁重的功課,並學會了多種語言,她這種面對困難永不放棄的精神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而她也在用自己悲慘的童年遭遇告訴人們要珍惜生活中的一切。正是因為有像他這樣的存在,他們用書寫告訴人們各種各樣有趣的事,高尚的品德和安慰人們在高壓下受傷的心靈,而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讓我們能夠改變命運,陶冶情操,讓我們能有依據去實驗,所以讀書怎會無用呢?


林翼勳博士評語

深知讀書之受用,文字亦曲盡道得出。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13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