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然以對

  • 作者: 施昊均
  • 寫作年級: F6
  • 寫作日期: 2021-3
  • 學校: 青年會書院

「我們都是歷史洪流中的滄海一粟。」是古今多少人對於自身無從適應時代變遷而發出的慨歎。如今,面臨物欲橫流,娛樂至死的大環境,許多人不得安身立命,於時代洪流中迷失自我,逆來順受;或有人沉溺於世間的胭脂粉黛,醉心於歌舞昇平而無法自拔。而要在迷人眼球的世俗之中安身立命,則需我們眾裡尋他千百度,於燈火闌珊處,遇見淡泊。

淡然以對,是灑脫的人生態度。對於名利的討論,古來有之。追求名利者為名利所害,他們如同狸貓,黃鼠狼般終日為獵物而奔波,上下跳躍,不擇手段以追求更豐盛的利益,最終被捕具所困,死於網罟。而淡泊名利者卻能從花花世界中脫身,如有若垂天之雲的犛牛那般,雖不能捕鼠,卻能在世間保存性命,樂得逍遙。正是他們能夠淡然面對名利的誘惑,使他們即使面對時代的風起雲湧,仍不為所動。陶淵明曾在地方為縣令,一日高官將來訪,眾人皆勸陶淵明大擺宴席嚴陣以待,悉稱若得此官心意,便得榮華富貴。陶淵明卻頗為不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語出驚人,遂辭官歸於田園,留下「八十天縣令」之傳說。在田園之中,陶淵明樂得自在,不受官場勾心鬥角所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陶淵明淡然處世之態度。而被名利所困的,終不得善終。韓非子智於心計,卻急功近利,著作以教導世人揣測天子之計,助世人得天子重用,不料卻觸及天子逆鱗,君臣因此猜忌不斷。最終韓非子落得慘死,為後人所唏噓不已。可見追名逐利且趨炎附勢令人迷失自我,而懷有淡然之心境,才能寵辱不驚,灑脫以對。

淡泊使人灑脫,也可以明志,以淡泊而保存本心。諸葛亮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若要在世間保持初心,便要以淡泊的心態,平靜的心靈,去面對世間的苦難與挫折。烏台詩案,是蘇軾人生不幸的開始。在滿城風雨之中,蘇軾了無牽掛,前往黃州赴任。風雨將至,友人狼狽躲避,蘇軾卻緩步雨中,唱道:「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泰然處之。雨後,蘇軾回顧野外途中所遇風雨,泰然處置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作「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波瀾不驚,心境淡然自若。此後,蘇軾屢受朝廷貶謫,竟一路流離,至惠州,海南等邊陲之地。而一連串的打擊,仍不可摧毀蘇軾崇高的理想。身在黃州為官,便盡父母官之責,為百姓開荒造田,造福一方;輕舟渡過赤壁,遙想公瑾年少有成,雖自嘲多情,卻也能以酒祭江月,看破世俗功名如流水,豁然開朗;身處惠州,竟亦自得其樂,作「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對生活充滿熱情。無處不見蘇軾淡然的處世態度,是其坦蕩之氣概,曠達超脫之胸襟,對精神逍遙之追求的體現,令其在風雨之中,亦能保存風骨。而不得平靜,則有如年華老去,受孤單折磨的李清照一般,見秋景便顧影自憐,在反復不得消遣的愁緒中,抱著孤寂和落寞終生。由此可見,淡泊之心將人們從苦難、挫折中救出,以平靜之心面對世間百態,方得始終。

淡泊以成全自己,亦可兼善天下。淡然而不重私利,奉獻社會,大公無私。淡泊之人如茶葉,耐得住生活的煎熬,在生活中舒展自己的葉片,成就自己。亦將社會這一鍋沸騰的滾水染得清香撲鼻。過實圃淡泊錢財,舉傾家之財產,助饑民渡過旱災,不計回報。他的善舉令天地為動容,降及時之雨,使過實圃名利雙收。然而,若無這場雨,我仍堅信過實圃為助人而無怨無悔。他教導他的子女,不要因恐懼自己所失而不行善,反映他助人為樂之品格,亦體現他對個人得失的淡然。華盛頓領導美國取得國家獨立,正在眾人為建國而慶祝,要將這位偉大的領導者推舉為總統時,他卻在戰爭結束後解甲歸田,在莊園過著樸實的農夫生活。華盛頓奉獻一生,卻拒絕了黃袍加身般的榮譽,而在發光發熱之後,選擇淡出世俗,追求內心的平靜。由此看出淡泊之人不為錢財,名譽所困擾,他們大隱隱於市,不計自身的利益得失,奉獻自己,推動社會的前進。魯迅曾說:「若世間沒有炬火,我便是那炬火。」淡泊之人那清冷的火焰,亦能照亮人們前進的道路,叫人們撥開時代的迷霧,確定前進的方向。

莊子稱超脫之聖人「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而淡泊之人有如聖人之超脫,以淡泊之心在世俗之中,以自身的韌勁,泰然面對時代的洪流。而並非聖人有此本心,只要我們以淡然之心態,才得以在紛爭嘈雜的年代安身立命,任爾東西南北風,自巍然不動——淡泊以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