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人性看到美

  • 作者: 何美瑤
  • 寫作年級: F6
  • 寫作日期: 2020-12
  • 學校: 青年會書院

「人之初,性本善」,膾炙人口的三字經流傳於大街小巷,但在光怪陸離的現代社會,或許不少人對於「人性本善」的信心開始動搖,可我依舊認為世間的所有美,都與人性環環相扣。

人性之美,在於人的初心能行好事。自古以來,世間好人好事從不間斷。這些默默奉獻、付出的民間英雄,秉承美德,堅守初心,高尚助人而不為功利名譽。從學習雷鋒見義勇為做好事不留名,到消防員捨己為人、欲火救援,炎炎火光中照亮了一片又一片無畏無懼又無私的赤子之心。而疫情當下,則有無數醫護奮鬥在前線,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卻都義無反顧地坐上了前往武漢的火車。一路上,有年華正茂的青年兒女,亦有如鍾南山般年近古稀的長者,卻依然願臨危受命,與人群背道而馳,做那逆流而上的英雄。「鯨落海底,哺育暗界衆生十五載」,一頭鯨魚的軀體能供養成千上百種無脊椎動物,創造出生存長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生態系統。而現代的逆行者身體力行地告訴人們,人性亦無私如此,他們如同那在寂靜裏為了明天而奔波的暗夜,低調又崇高,令我堅信人性是月色與雪色之外的第三種絕色,美艷動人。

人性之美,在於能完善自我,約束自我。當我們面向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明窗使我們知道世界之大,天外有人,天人外有人;當我們面向自己時需要的則是鏡子,明鏡使我們明辨自身是非,自省、思過而後改正。林則徐透過窗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從而做了虎門銷煙的壯舉;魯迅透過鏡子看到國人的麻木軟弱,以筆為戈,喚醒無數國人沉睡的靈魂。我們終其一生,都希望成為更好的人,求真、向善,同與生俱來的動物性抗爭到底,這就是人性。曾經,我們依靠人性擺脫茹毛飲血的生活,走過封建、跨過殖民。如今,我們更建立起法治社會,希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限權,以法達義」,令社會井井有序,並持續不斷完善。人性一直以來都堅守著,不放縱沉淪、不被私欲蒙蔽雙眼的原則。生活是一種連綿不絕的渴望,我們如向陽之花渴望著美好,憧憬著不斷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即是人性之美。

人性之美,在於忘了自我,超越生死。古語有云:「不畏義死,不榮幸生」。今天,仍有人默默實踐著這句警示名言。相信「法醫秦明」這一名號通過一部系列長篇法醫學小說,又或是爆紅的網劇深入人心。法醫秦明,確有其人。他正是這樣一位用正氣肝膽照映時代正義的人,長期身處屍菌聚集的空間工作曾因此而患上眼疾,險些失明,甚至生命還可能受到來自案發現場的威脅。秦明的一位法醫校友在礦上檢查的時候,就因為遭遇殘留炸藥所引發的爆炸而不幸身亡。擔任一個隨時準備要把命豁出去的職業,面對常人無法接受的艱苦環境,他以犀利的目光檢查每一個細節透露出的社會真相、用冰冷的尖刀翻出每一寸殘留的黑暗與不義的證據。秦明說:「一雙鬼手,只為沉冤得雪。」他為亡者發聲,於艱險處維護正義微光,堅定信念、道義與責任,令人性之美,得以不朽。

或許有人會懷疑人性之美,因為確有不少人泯滅人性,更企圖將罪過賴在人性的醜惡上,可人的本性是始終都是美的。失其本心的人,應做的是重拾人性與良知,而非把這當作擋箭牌與遮羞布。永恆,像一幅無涯壁畫,而生命是其畫筆。人性賦予生命獨特的色彩,在永恆的壁畫裏留下與衆不同的靈動光華,終將熠熠生輝。


林翼勳博士評語

臚列人性光明的實例,以證述題旨。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12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