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憤怒

  • 作者: 何美瑤
  • 寫作年級: F6
  • 寫作日期: 2020-8
  • 學校: 青年會書院

朱熹曾說,血氣之怒不可有,義理之怒不可無。對不公義感到憤怒,只因心中尚有光明。然而,不懂得善用憤怒,則會讓其成為短暫的瘋狂。病狂喪心,源於憤怒失控;負氣鬥狠,亦因被戾氣矇蔽了雙眼。故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唯有克制、善用憤怒,才顯出崖岸卓絕。

不懂收斂憤怒,難以獲得尊重。「淺水是喧譁的,深水是沉默的」,無能的人面對問題只會狂躁暴怒,或喋喋不休,實則無濟於事。無能狂怒,本質上毫無價值。能者少言,無能者多語,與其無止境的發牢騷、謾罵,不如在說話之前多留一些時間思考解決方法。相反,懂得在關鍵時刻收斂怒火、忍辱負重的人,並非池中之魚,假以時日能成就一番大業。韓信忍胯下之辱,按耐了怒火也促使他的成功;藺相如未被廉頗的怒火燃燒,因此贏得對手的尊重,合力抗秦。兩人皆是在抑制憤怒中崛起,為後人所尊敬,可見能者懂得孰輕孰重、收斂不恰當的怒火,最終贏得鮮花與掌聲。

不受控的憤怒,將致使社會一片烏煙瘴氣。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降臨,網路與生活的關係愈發密切,網路訊息是虛擬的,可它帶來的情緒是真實且與線下生活息息相關的。近年,網路輿論戰頻起,反映了人們情緒波動大,容易被挑起怒火。同時資訊繭房亦使人們產生分化和类聚,長久以來容易將自己的偏見當做真理,將他人的合理觀點拒之千里,導致不同群體之間隔閡加深,難以做到和而不同,形成了戾氣的惡性循環。更有甚者在偏激化的局面下,對他人進行「人肉」、「起底」,嚴重侵犯他人隱私,對他人的人身安全帶來威脅。不僅如此,這將會導致整個社會粘性降低,由於長期處於排異環境,容易產生脫離社會的傾向,令增強社會凝聚力、打造求同存異的社會日益困難。可見,憤怒若不加以壓制,終使我們的社會喪失理智與寬容。

相反,國民若能善用憤怒,則復興中國夢指日可待。「人既發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當前國內充斥種種政策弊端、不公的社會事件。從楊永信「電療」網癮少年、豫章書院囚禁虐待學生、到近期沸沸揚揚的鮑毓明性侵養女案,種種反人道之舉,讓人不由心生怒意、咬牙切齒,可怨聲載道的抱怨無用,發洩情緒的瘋狂之舉亦無用,正如白岩松所說:「假如諷刺、憤怒、偏激可以解決中國所有問題,我一定選擇以罵人為職業。」是的,生活中往往言戰者多,披甲者少。而事實上,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若國民能化悲憤為力量,發憤圖強,那麼國家也會興盛發展。正如岳飛怒髮衝冠,寫下《滿江紅》,決心報國立功;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最終雪恥滅吳。青年學子是國家未來的希望,在這揮灑青春的年紀,應將憤怒用在正確的地方。寒窗苦讀,只因不想被命運征服。誠如魯迅所言「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不放棄、不喪氣,盡己所能將憤怒轉化作正向動力,拚搏向上,肩負興邦的重任。

克制憤怒,善用憤怒,並非要杜絕憤怒,而是銘記於心並將其運用在正確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