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

筷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筷子也是中國人的象徵。筷子起源於中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華飲食文明的一部分。筷子在中國古代被稱作「箸」。

「箸」,在今天我國某些地區的方言中,筷子仍然被叫作「箸」、「箸子」、「筷箸」,同時裝筷子的「筷筒」被稱為「筷箸龍」、「箸籠子」。老舍曾在《四世同堂》里寫過「他喝了半盅兒酒,吃了一箸子菜」,就是河北一些地方的說法,意思是「夾了一筷子菜」。

在先秦時期,也有一些關於「箸」的文字記載。在《韓非子.喻老》裡這樣寫道:「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這一句話指的是在商朝末年紂王極為奢侈,每頓飯都要使用象牙筷子,太師箕子看見紂王的舉動,對此十分擔憂。由於紂王越來越奢侈,荒淫無度,最終導致了商朝得滅亡。在成語中「見微知著」也是來自於這個典故。

由「箸」到「筷子」的稱呼轉變始於江南一帶的民間忌諱。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記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筷兒,幡布為抹布。」口於明代吳中地區民間船行忌諱說「住」和「翻」,因此人們就將「箸」改為「快」意思是船開得快,而不是停住在水中。後來因為當時很多筷子是竹製的,「快」又被加上竹字頭,筷子的名稱就這樣傳播開來。

當我在餐廳吃飯時,看到桌面上的一雙筷子,讓我深深思考到筷子是我們偉大的祖先發明而來的,傳揚自今使後人受益。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往往很多人會忘記我們每天使筷子夾食,是誰發明的,筷子裏面蘊含著什麼樣的豐富文化內涵。我們是否要把這個文化傳揚下去?在這時我的思考被隔壁桌小女孩的哭聲打斷了,小女孩哭著對母親說「媽媽我不會用筷子夾菜,我吃不了東西怎麼辦?我可不可以用叉子夾吃的?」這時這一位母親對著小孩說「我們是中國人應該學會用筷子吃飯,而不是逃避困難用叉子吃飯。」同時這一位母親在說這一句話的時候便握住了小孩的手,教她如果用筷子夾菜,當小女孩成功夾起食物時。母親對小女孩說「看這不是夾到東西了嗎?」是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見識越來越廣泛。現在許多人喜歡用方便簡單的物品,卻常常忘記了自己國家的文化。也有大人想要自己的小孩學習多個國家的語言、文化和禮儀,卻常常忘記了自己國家的語言是怎麼樣說怎麼用的,自身國家的禮儀還沒有學好,卻著急的學著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化、禮儀。是的,我們是應該把中國文化傳揚下去,讓他國的人們知道我們偉大祖先們的智慧,讓更多人認識他們。

這是新時代,這也是最好的時代。筷子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它是我們共同的文化根源,它是文化多元性的傳統智慧,它需要我們的傳承與發揚。


林翼勳博士評語

通過考證筷子之故事,再導入生活,加深認識之餘,亦增進熱愛文化之情懷。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10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