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孝行

「百善孝為先」,「千萬經典,孝義為先。」這些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了,甚至聽到就有點不耐煩,可能是回想起自己被一些「多管閒事」的長輩指指點點的情景;不過的確「孝」被推崇為百善之首,相信大家都沒有異議。

不過問題來了,該如何孝呢?很多人都很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甚至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能續上香火就是孝,更有甚者表示,只要能供養就是孝!這些都是把「孝行」放在首位,以為「孝」最重要的就是「孝行」,相信「百善孝為先」,早已變成了「百善孝行為先」;這邊我想用這句俗語的後半句來回應,孝是論心亦論跡的!

誠然,孝行很重要,不過孝行絕不是靠別人指點出來的。東漢時期,有一位富家公子名叫郭巨,在父親死後,郭巨淨身出戶,從出手闊綽的富家公子成了身無分文的普通人。為了供養母親,郭巨打算把自己的孩子埋了,以節省家中的口糧,結果就在給他兒子挖洞的時候,竟然挖到了一桶黃金!我想,應該是郭巨的孝心「感動」了天地,是神賜予他的禮物,而這個故事在元末的時候就被編了進二十四孝中,不過,這真的是孝嗎?先不論這個故事的真確性,在沒通知自己的母親的情況下把自己的後代埋了,一為對父母的不敬,二是因為自己沒能力照顧家庭的情況下,把自己的「後」斷了,這能夠叫孝。

在我看來,這不過是人們以「孝」為名,逐取名利罷了。

東漢時期,有一制度叫「舉孝廉」,簡單來說就是只要被人認為夠孝,苟守禮法,就能被人被推舉,出名入仕。我不知道郭巨這巧得不自然的事跡是不是真的,可是我知道,如果郭巨因此事,被推舉為孝廉之一,做到別人寒窗苦讀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輩子都做不到的事,那可真的是掙大發了!在這樣的利益驅動下,孝這件事慢慢就變了味,開始變成了人們互相攀比的事,比誰孝得更能驚天地,泣鬼神,甚至不惜為此而造假。蘆衣順母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其中出現了一個不應該出現的物件——棉衣,請問元明朝才開始普及的棉花,是如何出現在春秋時期?

慢慢的,人們都吹捧這種近乎扭曲的孝,而真正有孝心的孝子對比下慢慢成了「不孝子」,真正的孝子只要做了一絲不孝的事,立馬就會被一些「有心人」大肆坪擊,來彰顯他們有多孝順。

他們從未想過,父母真正的想法,天底下有哪一個父母,認為把孩子活埋,恣蚊飽血,這種違反人倫,自殘的行為是孝?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到真正的孝,令到父母開心,實現孝真正的意義?

我認為大家都忽略了一個比「孝行」更重要的東西——「孝心」,別人孝得例子根本就不重要,不管在乎是真是假,每個人的家庭背景,父母想要的都不一樣,如果把別人的孝行直接套進自己的父母身上,有時只會本末倒置。因此,就要有「孝心」在和父母長期相處中,用心觀察,用心思考,想想父母需要甚麼,再付諸行動,把孝心和孝行結合在一起,才能做到真正的孝,你可能沒有萬貫家財,但回家路上遇到父母愛吃的板栗,給他們帶一份,讓他們可以一展歡顏,這也是孝啊!再比如說,知道父母做家務辛苦,主動請纓幫忙,這種發自內心的孝行,不是最貼合父母需要,不比那些只把孝掛在嘴邊,指指點點吹噓自己,又或者那些只會硬搬硬套,做些完全不考慮父母實際需要的人強多了?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無心孝順,把孝當是一種工具的人,不如不孝。所以說孝心是孝最重要的一部分,願意用心待父母,不經意間,也會做出孝行來,從而令父母高興,這就是孝的意義所在。


林翼勳博士評語

多舉事例以抨擊假孝道,以資反省,而以務實為重。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14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