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義教工作中找到快樂

社區服務工作是聯繫社會的一份情感,它讓我把真、善、美的君子之德咀嚼得透徹,使我從社會中喜獲快樂。上學的忙碌。促使我埋頭於書堆,科技的發達,把我囚禁於互聯網的世界裡,網絡宇宙讓我對現實社會的狀況一無所知。但自那次誤打誤撞參加了義教團活動後,我便打開了那裝有快樂的潘多拉盒子。

義工的意義是對社會上的弱勢社群送出關懷。過程中,與人交流接觸是無可避免的。但是,在幫助他人或服務社區的樸素世界裡,我們必須要拋開所有防備,以最真誠的心與人作交流。在山區的農村學校里沒有城市的煩囂,人與人之間也沒有利益的爭鬥,各人更會以單純的心對待他人,且你將會發現人與人之間有種陌生卻熟悉的連接。我與他們雖未曾認識,只有今日的一面之緣,卻活絡得像親人,對於客人來臨,他們會把家中最好的拿出來招待,不求回報,只為盡地主之情。我被他們的真情所感動,拋開在現實生活中虛偽的包袱,敞開心胸與他們傾談起來,彼此真誠對待著,分享著城鄉的玩樂事物,我沉浸在小孩把他們村裡的有趣事件描述得栩栩如生的畫面中,他們在我手把手的教學下,漸漸融入網絡世界,享受著高科技,這和樂融融的氣氛已經不知不覺拉近城鄉的鴻溝。在這義教工作中,我撇開了生活中的防備與疑慮,真誠對待他人,也換來了他人的真誠對待,這快樂是無價的。

旁人常說:「義工服務是世上最笨的工作,既沒有報酬,更浪費自己的時間。」但是,勞動過後,換來的是那千金難買的快樂與滿足感呢!義教工作,看似有意義且簡易準備,但是,事實往往是相反的,準備義教活動的教案的路途甚是漫長,在學習壓力下,我仍要比別人多負上一份責任,只見我眼下的黑輪隨著義教教案在組長與我的來回下越滾越大,放棄的念頭如同魔鬼般趁機湧上心頭,但是幸好我的意志把其打倒。義教的過程中,當我能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傳授給他人,助山區學童能在學習的道路上創出一番精彩,教案的準備亦使整個活動變得盡善盡美,堅持努力所獲的成果,是滿滿的滿足感與成功感,正如古人常常說的:「施比受更為有福」,一個人若肯貢獻力量,把自己的東西與人分享,比接受這件東西的人,是更有福氣的,這樣的感覺好比自己讀書拿第一名時來得幸福和喜悅。施教除了知識的傳承,更蘊含文化的傳承,使社會促進共融。

古語有云:「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這古語中的「餘香」應是活動中所賺取的無價得著,它亦成為促使我們成長的養分。我們自小便生於一個小康家庭,不愁穿著,不愁飽食,能上學接受正規的教育,有些更是家中的獨生子女,猶如家中的小公主、小王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對於這一切,我們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教學的過程裡,作為施予者,我們要一手一腳親自規劃課程,成功的結果都是得來不易的,由此可讓我們懂得感恩生活中的事物,不再覺得所擁有的是理所當然,是父母親的「分內事」。在這過程中,我們慢慢成長,感到長大懂事之樂。

人的一生中總會扮演過「施予者」及「被施予者」的身份,被施予時可能因滿足自身的物質慾望而獲得快樂,但此快樂並不持久,久時一月內,短時三天內。但「助人為樂」一詞常被中國人掛在口中,當我們作為施予者時,把自己所擁有,分享給他人;盡自己所能,成他人之美,獲得的是由心而發且持久的快樂,並成為此生最珍貴的回憶。


林翼勳博士評語

透過體認義工而提出一己超越之見解,亦從其中領悟成長之真諦。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10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