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我

我自小在農村裏長大,對農作物特別了解和熟悉,尤其是茶葉。

我家是種植茶葉為生的,而附近的鄰居都是種生果、蔬菜的多,顯得我們特別突出。

可是,自從我一個人搬到城市裏生活,身邊的事物不一樣了,沒有了昔日撲鼻的茶葉香,沒有了鄰居之間的互動……

那時,我最喜歡的是綠茶,而我家種的就是西湖龍井。它比起其他綠茶茶葉香,它是扁平狀的炒青綠茶,帶綠的葉片,帶有翡翠的茶色,散發著草和豆的清香,甘中帶甜。

小時候聽叔叔說平時泡茶用的茶包可不是直接用採回來的茶葉泡,要變成我們平時泡茶用的茶包,必須經過殺青、揉捻、乾燥,這些做法主要是讓大部分的白毫脫落,白毫是茶葉嫩芽背面生長的一層細絨毛,乾燥後呈現白色,如果保持其不脫落,茶葉呈現白色。

最近我開始養成去圖書館的習慣,在中國文化的書架上有很多關於茶和茶葉的書籍。據書中提及,前三世紀才出現茶葉相關的記載,古時以「茶」作為草藥或滋養品。

漢陽陵中發現小茶種茶樹的嫩芽,但或許是作為蔬下飯。肯定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起,中國已有喝茶的風氣。

唐朝烹飪主要是以蒸煮的方式,宋朝烹飪主採煎炒,但是兩朝茶葉皆蒸青。蒸青比炒青味苦,是故唐朝加調味料,宋茶研膏,可是這樣做失去了茶香。兩百年後的「揉而焙之」的炒青散茶成為了主流。

中國飲茶文化傳到世界各地,在不同地區亦有不同的發展。英國人在紅茶中加入方糖,日本人發展成抹茶。而日本又從明朝學了沖泡飲茶,結合成今日煎茶。

泡茶的種類不同,製作程序、工藝不同,不論顏色、香氣、口感會有所不同;沖泡茶葉的水質、水溫、水量和時間不同,茶的品質亦有不同。

除了清飲或加調味料,還有加入其他食材一起飲用的做法。我還在農村的時候,常受到鄰居的照顧,叔叔阿姨都會送我們水果、堅果、蔬菜、花草等,我們也會把這些東西與茶一起飲用。

現在在城市生活很難再有農村裏的純樸,以前的快樂很簡單,每天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可以感覺到一種共同文化的根源。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無數仁人義士以生命和實踐換來的寶貴財富,能夠承受得住這百年科學發展的考驗,經得起時代的衝擊。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認識自然和建構文仢,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體現,文化更是文明特質和精髓所在。


林翼勳博士評語

娓娓道出茶飲文化,覺津液動而芬芳生,是善述妙筆也。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10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