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以為用

晶文薈萃 十優文章

孔子在《論語.里仁》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我覺得現在的學生都抱著與「知者」相似的心態讀書,因為有好處,所以便去做,更何況讀書在現代社會的重要,使之愈發不能體會讀書的真諦和樂趣。這造成什麼狀況呢?每當有人問:「你在學校學到了什麼?」你只曉得回答:「不知道。」

初中的時候無疑是極痛苦的,八門學科多管齊下。我並不是聰敏的孩子,沒有全優的能力,每當面對某些不擅長科目岌岌可危的分數時,沒理由的就想落淚。及至到高中選修科目,我先有的想法也是「不選哪些科」,而不是「讀哪些科好」。那時候想,哪個天才想出這個辦法叫人學習?他怎會曉得學子都願意學呢?後來想想,其實多學科不過是提供多些選擇,只不過分數比起興趣看得更重要,美好的本意變成了孩子無法推卸的責任,也間接造成「利仁」而非「安仁」的現象。

「書到用時方恨少」,我覺得這句話不是用在沒有學習的人身上,反而見識過學海無涯的人才能有這般切實感慨。不愛讀書的人一般沒有機會用書,就像不背單詞的人不會查字典。人一生能讀完的書有幾何呢?莊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書是無限中的有限,人是有限中的無限,可這無限卻不能將有限容納進來,這是人類的進步,也是人類的退步。

近年新興的「反雞湯」,說些極少數成功的故事,於是流傳開類似這樣的話「當年班上成績最差的成了老板,而你還在為別人打工。」很多人接受這樣完美的逆襲故事,給自己一個不需要力爭上游的藉口,卻忽略其概率比。醜小鴨變成白天鵝,因為它本身就是一隻鵝。

我現在選修生物,上課的時候老師幾乎不用書。他常常質疑書的可靠性,一會說編排太亂,一會說用詞不準,同學們都很信賴他,上過他的課就知道。生物於他像呼吸,是本能了。老師從不唸書,他教我們一個新的知識,要一步步以舊有知識開拓,他不斷問我們問題,好像原來沒接觸過的知識也變得開始親近,居然有如此多於之前相似的細節。他滿目嫌棄碎碎唸著出版商不靠譜的時候,我很疑惑他怎麼知道這樣是不好的,可就是會跟著認為有錯誤。老師的魅力是年歲無法磨滅的痕跡,是藏於窖下的酒,只有愈醇厚,不會糜爛。

人類社會近數百年進步最大的就是科技科學,不斷出現新的理論和證明,不少偉大科學家的理論被後起之秀推翻,但他們仍然為科學作出不可泯滅的貢獻。人讀書,學的都是以前的東西,已經存在的知識。可是,書不能限制人,脫離固有思維,人類才能實現質的進步。所以說不能「盡信書」。


老師評語

有理有據,對中國文化有深度的反思。


林翼勳博士評語

就「仁」、「知」之別為說,論說頗有一己之見地,亦對因循者作出批判。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9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