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教小記》閱讀報告

梁永傑老師: 

不知不覺,我升上了新中學快三個月了,但我並沒忘記您的教誨,這不單指您教我的中國歷史,還有您的恩言,不斷安慰我、教導我,使我能在成長的路上馳騁。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為《承教小記》。作者是著名教育家唐君毅的學生小思。「承教」是承接教業的意思。小思不但成為了一位出色的教師,還不忘在本書中抒發其對唐老師的追悼之情,並感激他課業上及人生上的教導,其中一篇題為〈承教小記〉的散文,是全書六十四篇中最為表達出這兩種情的一篇。這篇文章記述了小思的個人往事,在人生最迷茫的階段,唐老師的著作《人生之體驗》,把她從思想的死胡同中拉出來,在生活上面對挫折和困難時,唐老師的教導引領她看清前面的道路,繼而慢慢地確立人生的目標。我很欣賞小思對師長的尊敬和掛念之情,但我並不羨慕她。因為我亦有一位良師,那就是老師您。但願,有一天,我也能以我的文字來回報您。

除了師長之情,這本薄薄的文集,還涵蓋了不少的情,有家國之情、社會之情、對大自然之情、對生命關愛之情,全都是細水流情。

家國之情方面,〈衣鉢〉是小思觀賞中國出土文物展覽後的感想,鉢象徵著中國文物,呈現了中國人的豐富創造力,從鉢可見證到中華民族的智慧。鉢也是我們民族的衣鉢,是我們的祖先不知花了多少心血所捏塑的。可惜本國的文物竟多處身於大英博物館、巴黎博物館……而不是在中國境內的博物館。這不是奇恥大辱嗎?有感於此,小思一而再地強調「這個衣鉢,我們後輩必須承擔得起。」、「今回,我們必須作個保證,要作承得起,保得住衣鉢的子孫。」其實,她的用意是以昔日國恥來警惕我們要有責任感,謹記自己炎黃子孫的身份,而絕對要好好保護及繼承中華文化五千年來的文化遺產。這一點在老師您教授中國歷史時我已經深深感受得到,如果昔日的中國不是這樣腐敗,就不會受到外國的凌虐,財寶亦不會被列強奪去。今天也絕對不會出現文物留落異國的情形。因此我一定會做好作為龍的傳人的本份,好好發揚及保衞中國精神。

社會之情方面,〈盆栽〉一文中,盆栽的樹身被鐵絲固定,它們沒有選擇姿態的權利,只能受人為的擺佈。其實,小思真正想表達的,是今時今日的學生與樹木無異,因被社會、父母規定了他們的生活模式、興趣,甚至目標,他們不能選擇自己要行的路。然而,最諷刺的是,樹木不能自由選擇,其實沒甚麼值得惋惜,因為樹木根本不知道自己原來有選擇的權利,故反覺得自己活得自由,可是學生是活生生的人,竟然過著如死物般的生活,才是最可悲的。說到這裏,可能老師您會覺得,現今的學生大多享受著奢侈的物質生活,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安排,甚麼都不用擔憂,像盆栽一樣,不愁缺水,缺肥料,缺空氣,缺陽光。但是我可以向老師您保證,我不會成為一個如此窩囊的人,對於被父母定下的生活,我會在當中選擇認為適合自己之處並努力實踐之餘,還會爭取自己真正的興趣和理想,成為一個有抱負有行動的人。

大自然之情方面,〈憂天〉表達了小思對宇宙萬物的感情。「人與大自然是相互影響的」是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她在文中提到在太空中有多於四千二百件人造物體,但那已是一九七八年的事,迄今數目肯定遠超於此。太空科技的迅速發展固然值得讚嘆,但無可否認的,是此舉同時亦在破壞「太空秩序」。人類為求達到科學的進步而不惜破壞環境,顯然是極不智的做法。「不是反對科學,但甚麼事情,失卻節制都危險。」小思這一段寫得尤為貼切,目前地球快將病入膏肓,若我們繼續自私自利,缺乏為地球著想的責任感,地球滅亡將是無可挽回的最終結果。屆時人類會與「天」同毀,沒可能繼續存活。老師您曾經教過我要抱有欣賞、崇敬上天的心態,我認為在欣賞之餘,還應該存有感恩,應該好好保護大自然,讓其生生不息!如果人人都醒覺,停下來,靜下來,欣賞整個宇宙的奇妙,而不再繼續過度發展,一定能及時避免這場世紀大浩劫的發生,挽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類源遠流長的文明。

生命關愛之情方面,〈電車〉以平凡的交通工具電車作為主角,很多人只留意到它移動緩慢、價錢便宜、獨特的叮叮聲,卻沒注意到電車如鉢一樣,是一種活生生的古物。不過它見證的是時代的變遷。小思所以寫電車,乃因為她的中學老師曾經提到,在抗戰後逃難至香港,看到當時被視為日常交通工具的電車,不過如今卻成了古物,而引發了小思的感慨之情。小思深深記得抗戰時同胞們受苦受難的慘況,恐怕只有陳舊的電車和年近過百的老人了。然而,小思仍從文字中流露出其對經歷戰爭的同胞之同情和懷緬之情,可見小思有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高尚品格。老師您曾提到讀中國歷史的意義,在於學習古今人物對歷史構成的作用。即是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影響歷史的價值。正如小思筆下的受難同胞,雖然只是小小的生命,但都值得被記錄下來,因為他們都是歷史的一部分,正如平凡的電車一樣。

總結來說,《承教小記》裏的每一篇章,都令我得到啟發,學會了很多道理、哲理。小思堅毅的繼承恩師唐君毅先生的教學理想,教學的熱情薪火相傳。希望老師您有空時能翻翻這本書,再告訴我您的體會。

敬祝

教安

學生
郭健儀敬上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十五日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2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