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偏見

有人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麼,偏見就是把那扇清澈透明的窗蒙上了一抹灰色,阻隔了窗外的許多美好景致的障礙。我們失去了從不同角度去審視與發現外面世界的機會,便會自我封閉。甚至令我們也丟失了判斷能力。缺乏客觀思考,從而產生了隔膜——偏見。

有一個故事,當中的母親並沒有了解過事情的來龍去脈,就斷定鄰居的衣服有污漬,認為他不乾淨,殊不知原來是自己的窗戶上有灰塵。她以先入為主的想法,只看事物表面,卻以偏概全,輕易地給他人下定論,就造成了她對鄰居有偏見。

可見,偏見的成因首先正是上述中所提到的缺乏理性思考和沒有多角度了解真相。故事中的母親只是站在一個特定的位置,簡單地透過窗外「瞄一瞄」就妄下判斷,並沒有找鄰居溝通,了解事情經過。沒有交流,人與人之間存在著距離,不了解對方,往往帶著刻板印象,令過程中得出的錯誤的結果從而產生偏見。

其次是對他人抱有成見,這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見。如一些承受不了辛苦付出與寂寞的失敗者,往往只看到成功者頭上的榮耀與光環,認為垂手可得,卻忘記背後受過的苦難。每個人都渴望成功,羨慕舞台上活力四射的明星,羨慕被鮮花和掌聲環繞的運動員,羨慕在公司會議上風度翩翩的領導……可曾在客觀情況下想過,明星在掌聲雷動的舞台下經歷多少年默默無聞的付出?運動員光鮮亮麗的背後又承受多少個日夜揮汗如雨?領導名揚公司的情況下又隱藏多少個夜晚的辛苦工作?我們就像文中母親,抱著成見,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事和物,能在偏見下看見其背後的努力嗎?

針對偏見的成因,我覺得首先要擴展自己的眼界,理性思考事情以消除偏見。思維的局限容易產生偏見,所以我們要學習文中的女兒,沒有被視線的錯覺干擾,而是走近觀察「污漬衣服」,找到除去衣漬的辦法,作以正確的判斷。作家賈平凹在《丑石》中有描述了一塊「不圓不方」、「不能砌牆」又醜又無用的石頭。當周圍人對它帶有偏見,甚至唾棄它時,天文學家卻不被它極醜的外表和其他人的成見而影響其自我判斷。最後,經過一番觀察,發現了「丑石」其實是一塊珍貴的天外來客,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可見,我們需要多多擴展自己的視野,接納新的事物,且不再被他人意見和事物外在等因素影響自己的見解,從而我們可以更加理性地思考問題,也看得更遠和更廣,並以此消除偏見。

再者,我們應該培養廣闊的胸襟,包含事物的兩面性,以消除偏見。「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事物難以沒有缺點。而故事中的母親卻難以包容鄰居的行為「衣上有污漬」。在發現鄰居的問題時,應作出善意提醒,而非負面的評論。壞的言語會傷害別人,從而影響雙方倫理關係。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寬容,不要總為小事而斤斤計較甚至傷害雙方感情,像一代梟雄曹操,之所以能以僅有幾千弟子兵,到剿滅北方群雄,佔據中原,擁有百萬大軍,與他「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胸懷是分不開的——連仇人張綉、陳琳等人都能容而後用,還有甚麼不能容的呢?

最後,我們應該自我審視,多多自省,才可以消除偏見。美國作家梭羅曾說過:「放棄偏見永遠不會為時過晚。」故事中的母親在經女兒詳細分析過後恍然大悟,反映母親在得知真相後找到了正確的價值取向。偏見的形成,不僅在於習慣的不同,性格各異,還在於每個人的價值觀有所差別。當自己制定的標準去衡量一件事情的好壞時,難免有偏差。但「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犯了錯誤,應加以認識和改正,而不是立即將所有的責任推給別人。這是在團隊協作中經常發生的,我們通常對自己和他人有偏見,一味指責他人的過錯,且沒有檢討自己是否犯錯,使得錯的地方無法及時修改完善。所以要消除偏見,就應有是非之心,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偏見是一個很可怕的思維。正因為人們習以為常,日漸依賴,往往會對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產生負面影響,而這些被誤解的,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跳出偏見的怪圈,撥開遮望眼的層層浮雲。擦完眼睛,打開那扇心窗,消除隔膜,最終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老師評語

結構完整,論點清晰,例子有力,可取!


林翼勳博士評語

透過分析,加深認識造成偏見之原因與損害,而以審視、自省去克服之。確有見識。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13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