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古語有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有人認為付出了「一分」的耕耘,很多時候都未能得到「一分」的收穫,因此否定這句話的意義。筆者看來,「耕耘」與「收穫」不是可客觀衡量的事物,本來就難有客觀的標準去量度雙方的相等關係,故此我們不必拘泥於此,而應更著眼於這句話背後勉勵人努力付出,以收獲成果的信念。而這分信念正正能驅動人們不斷努力以建構幸福人生,因此,我認同這句話。

首先,「耕耘」與「收穫」難有衡量標準。筆者認為,耕耘雖未必有即時的收穫,但只要一直努力,以往的付出都不會白費。因為盡管一時失敗,但這都是經驗上的累積,使人日臻完善,是一種另類「收穫」。可見,收穫的標準因人而異,努力的多寡亦難有客觀標準,故應重視於此話背後的信念,而不應著眼「一分」與「一分」的相等關係。例如,著名作家史蒂芬.金。他本是個貧窮的工人,但他酷愛文學,一心想成為作家。於是他在閑暇時不停寫作,並把稿件寄給出版社和經紀人。在經歷三十多次的失敗後,才獲得出版社認可,並且成功出書大賣,為他贏得第一桶金,最終成為大作家。有人認為他那三十多次失敗所付出的耕耘都白費了,但在他眼中卻是那三十多次的失敗成就了他,每次失敗都磨練了他的文筆,這不也就是一種收穫嗎?付出與回報的多寡從來都是主觀的感受,但人須努力才能有收穫卻是永恆的真理。從中可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正確的。

其次,努力耕耘可戰勝不公,否則只能坐以待斃。有的人以世間充滿不公,來否定「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指出別人不用付出多少的努力,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面對如此的不公,筆者倒要問一句:難道我們會因為遭到不公平的對待而不努力了嗎?要知道,只有努力耕耘,方能使人進步,從而有機會打破不公,否則只能坐以待斃。例如,中國與歐盟於零四年簽署了伽利略計劃技術合作協定,以發展定位系統,不料卻遭到西方國家排斥。然而中國沒有因為不平等的待遇而自暴自棄,反而默默耕耘,在科技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成功自行研發北斗二代系統,為亞太地區用戶使用。倘若當初中國因被排斥及科技水平較低,便不努力耕耘,那到現在也不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定位系統。耕耘雖不一定每次都有使人滿意的成果,但不努力就一定難有進步。只要不斷耕耘便能為自己爭取一個進步的機會,同時也爭取了一個提升實力以打破不公的機會。可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分信念的重要性。

再者,人生因不斷努力而變得充實,才能擁有更多知識,為人類謀福。例如高鐵研發團隊為研發剎車系統花了四年時間,經歷上千次的失敗,最終才成功把高鐵模型剎往。當中有成員指出成功的剎那,是難以用言語表達的喜悅。可見,努力的過程愈是艱辛,收獲的滿足感亦愈大。人生本該是這樣,這樣才是充實的人生。加上,正因有不斷的耕耘,才使收獲得更多的知識,以改善自身的生活條件,並推動社會進步,為人謀福。這背後靠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那叫人不斷努力來獲得成果的信念。

「一分耕耘」是否就有「一分收穫」難有客觀的衡量標準。但那勸勉我們努力不懈的精神實在值得肯定的。


老師評語

論點明確,道理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