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的龍文化

「龍」是中華民族進入農業社會後創造的一種虛擬動物,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嘴像馬、眼像蟹、鬚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獅、鱗像鯉、身像蛇、爪像鷹。在中國文化中,龍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例如龍馬精神、鳳表龍姿、距虎盤龍、龍行虎步等。更有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在中國封建社會裏,龍成了皇權的象徵,漢代以後,龍就逐漸代表皇帝了。那時候,皇帝的身體叫「龍體」,臉面叫「龍顏」,穿的衣服「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睡的床叫「龍床」,就連皇帝的子孫也叫「龍子龍孫」。

在民間,有關龍的戲劇、音樂、圖畫、工藝品也是很多,在中國帶「龍」字的山名,水名和地名更是多不勝數。龍在民間還是十二生肖中的一種動物,這就是人們對龍喜歡的表現。

人們居住的超市瀘縣——龍城,其原因就是到處都充滿著龍文化。還有一個叫龍腦大道的地方,有141座龍橋,堪稱西南龍國,其中最有名的就數龍腦橋了。

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元素,而當中有包括「龍」的節日也不少。例如端午節的龍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有例如廣為人知的「戲龍燈」,又稱「舞龍」。每逢新年或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中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了全國各地傳統的一種民俗文化。其實不必去刻意地尋找,只要時常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就會發現,龍其實無處不在。


林翼勳博士評語

從不同領域之流傳,以證析龍文化之無所不在。亦「龍之傳人」引以為榮之心態也。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10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