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求同存異

求同存異,指的是人與人之間雖有不同意見,卻能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找出彼此的共同點,使大家的意見互相磨合,達到共同進步,社會和諧的目的。但現今香港社會似已遺忘了求同存異的重要性,以致令社會動盪撕裂,爭議不絕,這從雨傘運動、港獨思潮等事件中可見一斑。以下我將析述求同存異的重要。

第一,求同存異能使我們透過交流,更全面地探究學問,從而能夠共同進步,令學識得以提高,後人受惠。孔子曾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是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儘管彼此意見並不相同,但求學,探求真理的精神理應並無二致。透過彼此交流不同的意見,才能讓大家知道自己的不足,從而有更全面的思考及見解,在學晚上有所剩億。以漢代大儒董仲舒為例,他在保留儒學傳統思想的同時,亦能採納諸子百家的思想,融入其學說中。既有儒家的仁民愛物,忠君外國,亦有道家謙沖退讓,不爭守柔和法家的嚴刑峻法。各派學說雖有不同的思想和行為規範,例如儒家提倡行仁政,法家則主張以法術勢駕馭臣下人民,但都是為了教化人民,以幫助君主治理國家,令社會安定。在這個共同的目標下,遂能求同存異,將不同學說共冶一爐,造就出後世盛極一時的儒家學說。相反,兩件董仲舒沒有求同存異,只懂得盲目跟隨前人的腳步,墨守成規,抗拒與其他學者交流,在真理的探求上就會不夠全面,學識上難以進步。

第二,求同存異能夠促進文化交流。世上有數以百計的國家和民族,各有不同的文化風俗,求同存異可以令不同文化磨合,互補不足。香港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歷史背景使其成為各國文化的匯聚之地,並形成獨特的本土文化。在飲食方面,茶餐廳既保留了傳統的中式粉麵,又有售賣西式蛋撻、奶茶等食物,正是求同存異的一種體現。以香港茶餐廳獨有的蛋撻為例,它的原型自外國的果撻,以鮮牛油製成酥皮,內放以奶、糖、蛋混合而成的奶凍;傳入香港後與中國傳統甜品燉蛋相融合,改以豬油製成酥皮,以蛋漿作為餡料。果撻與燉蛋不論在製作方法、材料上都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有著共同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對美食的追求,因而能夠求同存異,結合彼此的長處,成為茶餐廳一種中西融匯的特色食物。反之,若然當時的廚師沒有求同存異,只懂得保留傳統,不懂變通,欣賞其他食物的美味,就會有礙飲食文化之間的交流,令食物種類變得單一,更不會有美食天堂的美譽。

在社會方面,求同存異能促進社會和諧。求同存異能讓社會上不同的持份者接納彼此意見,從而平衡各自利益,有助解決社會上的紛爭。以新加坡政府為例,他們心知求同存異的重要性。故在推行政策時廣泛聽取民意,接納不同持份者的意見,例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在醫療、環保等層面投放一定資源,平衡社會上不同群體的利益,從而作出適當決策,減少衝突,令社會和諧富足。相反,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若未能求同存異,則可能會導致社會分化撕裂,各持份者之間因利益和價值觀上的不同而引發衝突,影響社會和諧。以港府倡議興建高鐵為例,方案提出以來,爭議不斷,菜園村居民絕食抗議,市民上街遊行,社會動盪撕裂。由此可見,求同存異有助促進社會和諧。

以上就提升學問、文化交流、社會和諧三方面說明了求同存異的重要性,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到求同存異呢?容我在下文加以析述。

要做到求同存異,我認為應先從個人教育做起。現時社會紛爭不斷,歸根究柢是因為人們不肯退讓,堅持己見所致。而教育就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人的心性品格,例如閱讀老子的文章就能學習到道家謙沖退讓的精神,修心養性,減少與別人的衝突,學會包容別人不同的意見,從而達到求同存異。家庭方面,父母應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子女求同存異的精神。例如父母之更有不同意見而發生衝突時,他們應主動讓步,包容對方,尋求共識,避免以爭吵的形式處理。如此一來,子女就能以父母為榜樣,學會包容不同的意見,做到求同存異。

總括而言,求同存異不論在學術發展、文化交流、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都極為重要。面對現今紛爭不斷的社會,我們更應致力於教育,以將求同存異精神推而廣之,共同創造一個大同社會。


林翼勳博士評語

從探子問、文化交流以至社會和諧諸方面析論,頗見周延入信。末結期以創造大霣社會,便是為文之積極用心也。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9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