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爭源於不自知

  • 作者: 蘇恒傑
  • 寫作年級: F5
  • 寫作日期: 2017-2
  • 學校: 青年會書院

人類總喜歡彼此角力而導致紛爭。殊不知,人類只是蝸牛觸角上渺小的一群;人類只是地球上的萬物之一;人類只是浩瀚宇宙的一點塵埃。由造物主觀之,不值一笑。現今社會,人們總會為了自己或所屬團體的利益,與人爭執,小至朋友家人之間的糾紛,大至國家區域的紛爭,無一不暴露人類的無知。不禁讓人反思,紛爭源於不自知。

能言善道,若不自知,終致紛爭纏身,甚至自取滅亡。就如三國時代楊修,博學多才,可惜知書卻不識禮,不知自己所處的位置,以為聰明絕頂,無所不能。《楊修之死》一文正道出他的不自知,時常有意無意間揭發曹操的難言之隱,令曹操反感,終遭處死。自古以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固有的綱常,是中國人知分寸的規則。楊修不知安份守己,卻喧賓奪主,爭一時之快,犯了在上者的忌諱仍不自知,終召殺身之禍。如此看來,就算聰慧過人,仍要自知,更要自謙,才是與人相處之道。

追求自由,若不自知,終致紛爭不斷,甚至得不償失。自由民主,是人與生俱來的權利,但也必須權衡輕重,以大局為重。可惜的是,近年香港年青一輩以激進的手法,爭取他們認為的民主自由,從「佔中」到「旺角暴亂」,無不顯示年青一輩的不自知。誰不知自身利益要爭取?但也不能忘記個人利益,不能凌駕公眾利益這個原則。香港年青一輩企圖以暴力爭取自由民主,被政治狂熱沖昏了頭腦,不顧社會各界利益,癱瘓香港經濟發展,最終受千夫所指。同時,不少團體也組織了「反佔中」、「反暴力」行動,導致香港社會嚴重撕裂。由此可見,爭取是必要的,但仍要自知,更要平衡各方利益,才能使文明社會更進一步。

兵甲富足,若不自知,終致紛爭,甚至引火自焚。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經歷慘痛失敗後,發憤圖強,實力更勝從前,卻不自知,以為短短二十年的奮發圖強,已能稱霸全球,更能報復第一次世界大戰慘敗之仇,可惜終致再次戰敗。德國的不自知,再次引發了世界紛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差不多禍及全球。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已嚐苦果,也明白停止戰火才是富國之道,可惜短暫的復甦蒙蔽了和平共處的原則,終於再嚐戰敗的滋味,也導致全球陷於混亂。由此可見,不自知,是世界紛爭的源頭。

有人說,紛爭不一定是負面的,某程度上是因為希望進步,才有紛爭。然而,紛爭確實是因為不自知;自知並不會引起紛爭,沒有紛爭,同樣可更進一步。甘地追求印度獨立,脫離英國殖民地統治,因他自知不能以暴易暴。因此,沒有因為要追求心中所想,而進行消極抗爭行動,更沒有不顧國家發展,而是用最和平的手段去爭取國家獨立自主。終於,英國妥協,引證了甘地的成功,同時也引證了自知才不會引致更大的紛爭。

人世間的紛爭皆源於不自知。不自知,是反智的行為;紛爭,後患無窮。小則親朋戚友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大則令世界秩序陷於混亂,甚至伏屍百萬,血流成河,民不聊生。人類若自知,世界便多了一分寧靜,從此不再喧擾。


林翼勳博士評語

開陳利害,引證古今以闡發不自知造成紛爭之理。見辭鋒之利焉。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8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