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有人選擇我行我素,有人選擇合群而處。兩者應怎麼取捨?試談談你的看法。

不論古今,溝通都是一門學問。合群而處固然有助我們和別人溝通,但我行我素又是否毫無可取之處?筆者認為,現今社會變化萬千,不論是我行我素或合群而處的態度,也不能套用於所有情況。時而我行我素,時而合群而處,方為中庸之道。筆者將於下文略舉數例,說明此兩種態度在不同情況下的取捨及其理由。

合群而處,是以大局為重,優先考慮整體的態度。為顧全大局,我們或需放棄個人的想法,但毋庸置疑,這種態度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筆者認為下列兩例是應該採取這種態度的。

首先,在社交場合,我們應合群而處。在社交場合,如派對聚會等,我們應主動和別人寒暄,交流心得,即使和對方的意見不一樣,亦不應出言傷人,而是以謙卑的心態交流意見。反觀現今社會,隨著智能電話的普及,愈來愈多人機不離手,成了低頭族的一員。他們不管任何場合,視線總是離不開手機。手機固然能提供我們想要的資訊。但若然在社交場合仍只活在自己的圈子裏,只會成為對世界不聞不問的井底之蛙。再者,這種為人詬病的惡習不單使他們失去社交的機會,更會令對方倍感難堪,從而形成一層隔膜,留下別人一個不好的印象。因此,在社交場合,合群而處方為正確的取態。

其次,在協商時我們亦應合群而處。協調是透過商議來達成一個共識的過程。在這過程中難免會有不同的立場,不同程度的利益和損失。但如果各方只顧自己利益,毫不作出退讓,只會兩敗俱傷,破壞協商的氛圍,更甚者造成難以估計的後果。比方說,在聯合國高峰會上,假如各國只顧自己的得失而不作出讓步,世界議題便不能得到共識,對全球造成難以估算的影響。由此可見,利己主義是不利於協商的。我們不該以我行我素的態度進行協商,而是應以合群而處,努力達至一個對整體有利的共識,才能有助協商。

合群而處能減少磨擦,促進感情。可是,過於遷就別人並非好事。面對一些情況,我們亦應我行我素,堅拒合群而處的態度。

首先,我們應堅持自己認為值得堅持的東西。所謂值得堅持,因人而異,可能是少時的夢想,亦可能是堅守的價值觀。我們不應為順應他人而放棄它們,也不該被別人左右、動搖。近年晉身一線演員的堺雅人,因興趣而投身演藝界,當中屢受挫敗。家人反對他成為演員,他沒因此遷就家人意見;工作十年仍未成名,他的助手勸籲他放棄事業,但他亦不為所動;甚至只剩幾毛錢,他亦沒有想過放棄。因為他知道,他熱愛演戲,演員是他的夢想,故此,當全世界也否定他時,他選擇我行我素,沒有接納他人的勸阻,堅持追求自己的理想。終於,他的演技得到肯定,躍身一線演員,可謂苦盡甘來。由此可見,只要是值得堅持的東西,便不應採取合群而處的態度,而是以我行我素的態度,繼續堅持下去。

其次,遇上誘惑時我們亦不應人云亦云,盲目跟隨,而是要把這些誘惑拒諸門外,我行我素。現今社會誘惑處處,我們必需懂得說不。年輕人喜歡與朋輩交往,為與朋友拉近距離,更甚者願意放棄正確的價值觀,以身試法。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少人誤交損友而被勸誘參與吸毒,非法賭博等不良行為,因此而遭到拘捕的人不勝其數。這說明了我們應明辨是非,拒絕誘惑。哪怕我們不慎成為了近墨者,亦應儘早抽離,以免斷送前程。故此,這些情況我們應我行我素,決不能採取合群而處的態度。

總括而言,過於遷就他人,還是固執己見也是過猶不及的。在世態萬千的現今社會,懂得在不同情況下採用不同態度方為中庸之道。上文囊括了數個常見情況,僅望能有助大家於社會中懂得取捨這兩種態度。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7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