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閱讀報告

從前,我對孔子不甚了解,只知道他是「萬世師表」。但看完這本書後,我開始對他有更深入的認識,亦對他的事跡有所體會。

這本書記載孔子的一生。作者以孔子喪母,四處打探父親墓地的事為開端,記述孔子於志學之年的事跡。後來,孔子開始收徒講學,又求學於郯子。其後,魯國內亂,孔子逃到齊國,並與當地太師鑽研音樂,但受齊大夫迫害,重回魯國。不久,孔子與在位者政見不合,未受重用,遂率領弟子周遊列國,並多次遇險,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至古稀之年,他停止編修《春秋》。其後,他患病,不愈而卒。孔子死後,其弟子把他的言行編成《論語》,以傳承夫子的道德學問。

孔子的孝心,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為了使父母合葬,無懼風雪,努力尋找父親的墓地。後來他找到了父親的陵墓,卻頹然發現自己和母親不被宗室承認。然而,他沒有放棄,無懼守墓人拳打腳踢,堅持把去世的母親抬進父親的墓裏,即使被打至血肉模糊,仍無所顧惜。他的孝心實在令我非常欣賞。現今人們對「孝」的觀念日漸薄弱,孔子的故事,放之於現今仍有啟導作用。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像孔子般盡孝,但當中的精神仍非常值得學習。

此外,孔子亦重「義」。當時,公子季孫斯為了擴建宮室,竟強拆民房,使百姓無家可歸。當季氏挖出古物,正考究其是否不祥,孔子就義憤填膺,不顧危險,直指此物並非不祥,他們的惡行才是不祥。孔子寧可殺身成仁,也不願意百姓被欺壓。他這種捨生取義的行為,令人凜然起敬,這種精神實在值得我們學習,尤其現今社會,不公義的事比比皆是,「義」就更為可貴。面對不公義,大家又如何抉擇呢?挺身而出?還是畏縮不前?其實「義」本來就在我們心中,只不過有時候未被激發而已。我相信人們看過孔子的故事,必會為之感動,鼓起勇氣,伸張正義。

毋庸置疑,孔子好學不倦的態度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他得聞襄子的琴藝高超,便千里迢迢到晉國請教他。經過一番教導,襄子認為孔子已掌握了樂曲的技法,可以學新曲,然而,孔子仍繼續練習原曲。再練了一段時間,襄子認為孔子已游刃有餘,但孔子仍堅持練習,直至領悟到其精髓。結果,孔子的奏曲技藝純熟之極,甚至青出於藍,奏得比襄子更動聽。「學而不厭,何有於我哉?」這正是孔子的寫照。回顧自己的過去,我不曾如此好學。每次學習,我從不力求完美,往往淺嘗輒止。我也厭煩學習,不願付出努力,因此一無所成。與孔子相比,我不禁自慚形穢……古人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孔子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孔子其實與我們並無相異之處,我明白到只要「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人人都能成材。我必改掉壞習慣,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毫無疑問,《孔子》既能使讀者了解孔子的一生,又能從中領悟到文化價值,好書,不看嗎?


林翼勳博士評語

以己讀《孔子》之領悟以勉人,可謂有得也。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6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