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下出孝子 嚴師出高徒

有人說:「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也有人說:「獎賞是教育的恩物」究竟「懲罰」抑或「獎勵「才更有效輔助教育?施教者要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以培育全面、優秀的人才?

從古至今,以嚴苛手段培育學生成材的例子比比皆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於四歲時便在父親嚴格要求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是當時享負盛名的男高音,對音調旋律非常敏感,不容許貝多芬在練習鋼琴時有些許差錯,否則便責罰之。在父親「棒下」學習,貝多芬音樂造詣青出於藍,在世界音樂史上留下美名。

中國跳水隊隊員田亮在五歲時便被選萃上陣。當時教練要求苛刻,田亮需整天刻苦訓練,倘若未有達標,教練會懲罰他只讓吃稀粥。久而久之,田亮跳水功夫日漸精湛,更培養出堅毅不屈的精神。在奧運會上屢獲獎牌,就是「嚴師出高徒」的最佳引證。

然而,「嚴斥棒打」在現今社會被視為「不文明」的做法,大眾批評它只會惹來學習者的叛逆心態,更有損學生自尊。於是,西方流入一套「獎賞教育法」,借鑒於資本主義的利益誘因,給予學生獎勵和肯定,被視為是教育的恩物。

在歐、美國家,當子女做滿一定時數的家務,父母便會給予金錢獎賞,旨於培養子女做家務的習慣,成效顯著。

香港新界一所中學由於大部分學生家境清貧,學習動力亦欠奉,校長決定採取「交功課換免費午飯」的政策。學生回應甚為熱烈,交功課的效率大大提升,學生在無形間注滿學習動力,成功為學校提升競爭力。

無可厚非,獎賞的功效非常巨大,但過分依賴獎賞,會使學生勢利膚淺,缺乏內因去學習。

我認為,一套完善的教育法須包含懲罰和獎賞,兩者雙管齊下、相輔相成,學生便能培育出自信、自律的良好品格;在獎罰分明的制度下,能大大減低學生受挫自暴自棄的機會、亦能避免學生依賴獎賞而變得勢利。

故此,「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和「獎賞是教育的恩物」皆能輔助教育,培育優秀人才。管教者應因應學生情況作出調節,兩者並用,必能使教學成效大增,培育出全面發展的學生。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4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