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大使

在一個寧靜的晚上,十隻純潔的白鴿聚集在溫暖的巢窩裏,他們正進行內部會議。其中一隻老白鴿「怒髮衝冠」地說:「人類實在太不像話了,稍為有不滿意地方,就上街示威,爭取甚麼甚麼......執法人員真的百上加斤。」「對呀!」一隻糊裏糊塗的小白鴿點點頭附和地說。「我有一個好主意,不如我們去宣揚一下和平的信息吧!我們本來就是熱愛和平的代表呢!」一隻貪吃的白鴿一邊吃著粟米粒,一邊喃喃地說。「那怎樣宣揚和平的信息呢?」一隻愛生氣的白鴿憤怒地說。一隻愛動腦筋的白鴿想了一想,然後平心靜氣地說:「別為這些小事而生氣,我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我們要用行動證明……」又有一隻滿腦子疑惑的小白鴿答道:「那又怎樣用行動證明呢?」「呵呵呵!當然是要有周詳的計劃!」一隻驕傲的白鴿地說。「我睏了,你們說完沒有?」一隻愛睡的小白鴿一邊說,一邊打呵欠。「好了,好了!時間都差不多了,我們還是快睡吧!」最嬌小的白鴿附和地說:「我也累了,一起睡吧!」大家一起說:「好!睡個甜美的夢。萬歲!」

又是一個天朗氣清的早上,十隻白鴿從沉睡中醒來。老白鴿仍是怒氣沖沖地大喊:「快起來!時間都不早了!你們不記得今天要做甚麼了嗎?」「對呀!我們怎可以躲懶呢!」一隻小白鴿點點頭說。他們圍了一個圓圈,拿了一枝堅硬的樹枝,勤奮地在樹皮刻上周詳的計劃,即使他們被太陽伯伯的陽光熱得汗流浹背,他們也沒有放棄,每一滴汗,都是他們艱苦的印證。此舉卻感動了慈悲為懷的觀世音菩薩,她帶著七彩繽紛的帶子下凡人間,上面鏽著和平大使的字樣來到。「謝謝你,觀世音菩薩。我們不會辜負你對我們的期望。」十隻白鴿異口同聲地說。有一隻小白鴿問:「謝謝你,可是我們不知怎樣做起?」「你們不如找大自然幫忙吧!你們應該可以得到一點啟示的!」觀世音菩薩和藹地說。

白鴿們飛了很久,終於來到了廣闊的大草原上,這裏風景優美,大自然世界真美麗!這時,一把溫柔的聲音從白鴿們的耳朵裏傳入:「你好啊!白鴿們。」「喔!原來是雲妹妹。」一隻白鴿恍然大悟地說。「雲妹妹,你好!我有個問題想問問你啊!」老白鴿緩慢地說。「我很樂意回答你的問題。」雲妹妹回答道。「其實是這樣的,我們想採訪你對『和平』的看法。」雲妹妹報以一個甜美的笑容說:「我覺得和平是來自內心,一個人愛自己國家,愛自己社區,就會好好地遵守規則、維護法紀,不會任意搗亂,也不會做一些違法的行為……」「雲妹妹,謝謝你!給了我們那麼多的意見。」「不用謝!不如你們去找太陽伯伯吧!他可能給你更多意見呢!「好啊!」一隻調皮的小白鴿說。他們飛呀飛,終於找到了太陽伯伯。「啊!原來是你們!對了,你們找我有甚麼事?」太陽伯伯用緩和的聲音問。一隻白鴿說:「太陽伯伯,我們來是想問你一個問題的!」「一個問題?」太陽伯伯滿懷期待地說。「其實是這樣的,我們想問一下你心中的『和平』是怎樣的?」又有一隻小白鴿說。」「心中的『和平』?我心中的和平是像我一樣,守護著這個大地、這個世界、這個宇宙……」聽完雲妹妹丶太陽伯伯和平的心得後,他們下定了決心:一,要做個好好愛自己國家,愛自己社區的人。二,要好好守護大地的和平、守護世界的和平、還要守護宇宙的和平……

突然,一位穿著一條金光閃閃的綠色裙子、頭戴金冠的仙子飛到白鴿們的面前,十分感謝地說:「謝謝你們!你們真是熱愛和平的代表……」這時,老白鴿很禮貌地說:「小仙子,我們其實一點也沒有幫助你……」那位仙子哭著說:「我真對不起,其實我本是天庭的和平使者,負責管理人類世界的和平,可是我卻沒有好好管理,世界才會變得那麼糟糕……我不對,讓惡魔乘虛而入了……」「沒關係,我們原諒你吧!」一隻小白鴿一邊吃著麵包,一邊說。「絕對同意!」其他白鴿附和地說。「那麼你們能再幫一個忙呢?」那位仙子低著頭問。「無論是甚麼問題,我們也很樂意幫助您。」其中一隻小白鴿微笑地說。「其實……我想你們代替和平使者的崗位……我實在很佩服你們的所作所為。」仙子哀求地說。「可是……」老白鴿支支吾吾地說。「不要可是了,請你接受吧!我真的不稱職的……」仙子面有難色地說。「小仙子,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你只是沒有信心而已。」老白鴿語重心長地說。「沒錯!我們都有了『和平大使』的工作」「但我……」仙子垂下頭說。一隻愛動腦筋的白鴿說:「我有一個好主意!仙子你繼續管理人類世界的和平,而我們便管理動物世界的和平吧!」這時,連仙子都笑了,她樂而忘憂地說:「好!各安本份!努力做好我們的工作!」

仙子和白鴿們這幾年努力守候人類和動物世界,終於有一天被天神知道。為了獎勵他們,他決定令仙子和白鴿們好好放鬆一下——舉辦一個慶祝會。仙子和白鴿們被帶到一座金色的宮庭。「那不就是天宮嗎?我怎會在這裏?」仙子奇怪地問。白鴿們輕輕打開門,便發現桌上有很多美味佳肴。這時,天神駕著雲,來到了仙子和白鴿們的面前說:「哈哈!你們坐吧!一起慶祝你們的成果吧!」最後,白鴿們大喊:「我要做和平大使!」


林翼勳博士評語

文有嘲諷,藉動物以發,敘述稍見累贅。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6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