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偏見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窗戶上的污垢便是對別人的偏見。當故事裡的那位母親未知究竟,一下就認定是鄰居的衣物不乾淨時,那塊「污垢」已經使她失去了應有的判斷是非的能力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因此,偏見,是指一些偏頗、不公正的判斷,源於未經過理性審視的前設判斷與價值取向。它使我們只想到別人的責任,完全看不到事情的其他可能性,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

當我們對人有了偏見,心中那把用來衡量自己和別人的責任的尺子便傾斜了──別人的責任總是要重一些的。就如那位母親想的:別人的衣服一定是要一塵不染的,至於自己的窗戶乾不乾淨,那反倒不是那麼重要了。律己以寬、待人以嚴正是產生偏見的原因之一。要消除偏見,自然要用相反的態度:律己以嚴、待人以寬。自己的窗戶擦乾淨了,窗外的景物便更為怡人了;凡事先想自己而不是別人的責任,看事情時便會更全面、更公平。唐太宗被稱為一代明君,面對時時犯顏直諫的魏徵,非但沒有心存偏見,更因虛心納諫而成為佳話,改善了施政。可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是有很大好處的。

然而,社會上的整體氛圍對偏見的形成也有很大影響。在香港社會,我們很容易對南亞裔人士有偏見,只因坊間大多數傳聞都指他們體味大、素質低下。此時,我們便要拓闊自己的眼界,不要讓自己成為只靠傳聞來下判斷、人云亦云的人。我在中三時期曾參加過一個活動,和一群南亞裔學生玩過遊戲。我發現他們是很友善的人,且樂意交朋友,更重要的是──我並沒有嗅到有哪位是有體味的。這讓我從此對南亞裔人士不再抗拒,他們和我們一樣,生活在香港,呼吸著一樣的空氣。拓闊眼界的方法有很多種,但都不離對備受偏見的群體增加了解,可以是和他們相處,可以是上網蒐集資料。在了解更多以後,你原有的價值觀便會慢慢改變,偏見亦會隨之而漸漸消失的。

更多的時候,我們帶有偏見看待的,是身邊和我們有過過節的人。可能不愉快的是已經過去了很久,但俗話也有說,總會有一根「刺」留在心裡的。要消除這種偏見,當然是要把「刺」拔掉──將私怨放下。戰國時期,大將軍廉頗為趙王破格提拔出身卑賤的藺相如,使他和自己平起平坐而不高興,揚言要使相如難堪。後來知道了相如爲了大局而不和他計較時,廉頗負荊請罪,和相如冰釋前嫌之餘,還成了患難相交的好友。有時候,可能是別人無意間使我們難堪了,他們不知情,而我們從此耿耿於懷;有時候,可能是別人和我們意見不合而爭論,產生過節。這些因私怨而形成的偏見完全可以靠化干戈為玉帛來消除的,甚至還可能從此得到一位好友,何樂而不為呢?

污垢積聚得多了便難清,偏見存在得久了便日益根深蒂固。然而清理污垢的工具有很多種,消除偏見的方法也有很多種。日日清,天天除,本著寬容開放的心,終有一天沒有了偏見的遮蓋,我們會看到更清明的世界。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5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