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文字故事

文字,非常有趣。怎樣有趣?告訴你吧!

古人將漢字的構造方法分為六種。你知道是哪六種嗎?告訴你吧!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當中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是造字的原理,稱為「造字法」;而轉注和假借則是使用的方法,稱為「用字法」。

象形和形聲是六書中最常見的用法,想知是甚麼意思嗎?「象形字」是根據東西的形狀和特徵,用簡單的線條描繪出來的文字。而「形聲字」呢?由「形」和「聲」組成?啊!答對了!它們是由「形」和「聲」組成的,亦即是由讀音部分和意義部分組成。例如「飯」,「飯」是由讀音部分「反」和意義部分「食」組成。「飯」和「反」的讀音相近,而「飯」是和「食」有關,所以「飯」的部首是「食」。又例如「情」。「情」是由讀音部分「青」和意義部分「心」的變形字組成。「情」和「青」的讀音相近,而「情」是和「心」有關,所以「情」的部首是「心」。

此外,亦流傳着不少有關文字的故事。我來和大家說一個吧!

相傳明朝末年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在面對李自成等流寇四處竄擾、禍國殃民,情勢愈演愈烈之際,鎮日憂心如焚,寢食難安。有一次探得紫禁城外有某一神準的測字高人,乃微服出訪,希望借由測字覓得一點國勢安危的蛛絲馬跡,以稍解心頭懸憂之苦。

見到測字先生後,崇禎皇帝寫下一個「友」字,請求解析,得到的答覆,竟然是「『友』者,『反』字出頭也,反賊出頭,大不利呀!」崇禎帝一聽,心不免下沉;但靈機一動,立刻改口說:「非彼『友』字,乃此『有』也」,企圖另覓生機。

沒想到測字先生才一過目,便接口說道:「『有』者,『大明』二字去半,是禍非福也!」大明江山去了一半,情勢豈不非同小可?

崇禎真是面如土色,但心猶不死,又急急改口說道:「測申酉之『酉』字吧!」心想或能扭轉劣勢,轉禍為福,哪裡知道測字先生看了這個「酉」字,臉色也為之大變,匆匆回答:「『酉』字,乃至尊之『尊』,掐首去尾,恐大勢已去矣!」至尊皇位已岌岌不保,豈不是大難已臨頭?果然就在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佔北京紫禁城,明思宗倉皇出南宮門,於煤山(又稱萬壽山)上吊自殺,明朝自此衰亡。

哈哈!那個故事很精彩吧!相信大家都對文字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了。有機會的話我再給大家說其它有關文字的故事吧!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5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