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爭源於不自知

有人群的地方,紛爭總是免不了──這是《易經》中所提及的想法。人們紛爭是為了一己之利,從不懂事的孩子爭父母寵愛、爭玩具的瑣事;乃至成年人為了金錢、權位、聲譽等而無所不爭,子女為了遺產繼承權而鬧上法庭;國家為了開疆拓土而發動干戈,若剔除貪婪這因素,紛爭到底始於什麼?

紛爭源於不自知。

從前有兩群人,為了爭取領土而爭論不休,也許在他們眼中,這場角力是「重如泰山」之事,但事實上,他們只是為了「微不足道」的事而鬧,更洞察不了個體的渺小。若我們放眼世界,那兩群人僅站在蝸角之上,那頭蝸牛也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顆塵埃而已,一旦牠站不住腳,便會被風吹走,更何況我們只是在蝸角上的一個小角色?

人們不知自己的能力和審視角度有限,好比管中窺豹、坐井觀天的人,所看到的根本不是事物的全相。本屆香港特首選舉的參選人也不過如此。在選舉期間,其中兩位候選人互揭醜聞,說對方的不是,僭建風波、黑金政治等話題亦成了大眾閒聊的話題。結果,牽涉在醜聞漩渦之中的參選人民望下滑,這是一場口舌之爭的結果嗎?不,這果實是始於他們播下了「不自知」的種子,不了解自己力量所限,只著眼於權位之上,讓紛爭有機會萌芽,漸漸讓枝椏蒙蔽雙眼,再也看不見事物最真摯、最清晰的一面。

既然紛爭源於不自知,那麼說人們「自知」能排解紛爭也是合情理之事。當人們明白自己在浩瀚的宇宙中是微不足道,了解自己總有能力不及的時候,便算是自知。然而,在古今中外,有沒有人能達到這些要求?

當然有。宋代大文學家蘇軾雖然多次被貶官,理應感到失意,他卻借詩詞創作來排解自己內心有志難伸的鬱悶,如一句「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便盡顯他的自知,他明白人生不稱心如意之事十常八九,也正如歷史中的英雄豪傑也敵不過時間洪流的衝擊,那他又何必過份執著於功名利祿呢?

若人能自知,拋下「唯我獨尊」的想法,把蒙蔽我們雙眼的煙霧驅走,不再以榮辱得失為首,相信這就是排難解紛的良方。

紛爭,令世界更吵鬧,萬物難以享受片刻的寧靜;反之,人類能知自己的小,明白他人、社會、世界也比自己大,願意凡事多了解、多體諒,那麼有人的地方,紛爭是可避免的,亦能還我、他和牠一點寧靜。

而你,又會否想繼續做蝸角上的一角,繼續吵鬧,繼續被嘲笑?


老師評語

援引事例恰當,說理明晰,文末呼應題目,以問句作結,引人深思。


林翼勳博士評語

古人云:「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且是消弭紛爭之良方。此文引蝸角之爭為喻,是予人印象深刻。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4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