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相處禮為先

所謂「人而無禮,胡不遄死?」。當中的禮是什麼意思?無禮又為何比死更難受呢?根據吳森先生所說,禮是人與人之間表達情感應有的方式,所謂「發乎情,止乎禮」,這種尚中和的精神,就是表達禮貌的應有態度。

自古以來,中國一向都十分重視禮的表現。「事有禮即成,無禮則敗。國有禮則盛興,無禮則亂亡。家有禮則繁榮,無禮則衰落」,當中的含意讓我們清楚知道「有禮事成,無禮事敗」的中國傳統精神。

但是,如何做一個有禮的人呢?有禮的人為人恭敬。在待人處事方面,均是規規矩矩、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修良養性之行為,這種人被稱為「禮者」。然而,與人相處必須要以禮相待嗎?

我認為禮是表現一個人教養及品德的方法。要與人相處融洽,必須謙卑的態度。所謂「不敬他人,是自己不敬也。」即是不尊敬別人等於不尊敬你自己。由此而言,禮在人類社會中是一種強而有力的規範,是不可抗違的,因為被人稱為「無禮」是對個人極大的懲罰。我們不應該只對長輩有禮,而是對人人都要謙卑,因為禮貌可以打破一切的語言障礙。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使不同種族、膚色及語言的人聚在一起,從而作文化交流。以北京奧運為例子,中國人秉承優良的傳統,以禮待人,以微笑回報他人,使不同國家的人都對北京都產生了一種歸屬感、一份向心力,這些非金錢可以換取。

就香港而言,香港人又有否以禮待人呢?我認為這答案會是一種較可悲的事實。隨著年代的轉變,香港社會似乎已經遺忘了「禮」的重要性,各人都不再以禮讓之心相處,事事計較,朋友失信,更是家常便飯。他們之所以還有些「禮」的表現,例如:打招呼等,已是歸究在面子的問題,因為「無禮」是對面子極大的污辱,所以他們為了維持自身的形象而不得不對人有禮。但是,這樣我們會更快樂嗎?倒不如返璞歸真,重拾本性,一切從心出發,行事待人,先易地而處。

所謂「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社會要建立秩序,要求和諧,就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吧。如果你不想別人對你無禮或虛假的謙虛,倒不如從今天起,用心去與人相處,做個真正有禮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