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日城市的全球化現象談全球化的利弊

晶文薈萃 十優文章

古時候,不同人類在同一個生活環境下成長,「社會」因而產生。不同社會各有不同文化和生存方式,加上地理位置的差距,因此,不同社群各自為政、各具特色。時光飛逝,踏入廿一世紀,科技一日千里,「老死不相往來」的情況不再,相反,我們正要面對一個新議題──全球化。

所謂全球化,是指全球各國的聯繫不斷擴張,國界變得模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愈來愈近,即使本地發生的事亦能影響世界。全球化現象牽連甚廣,大致可分為經濟、政治及文化三方面。

在經濟方面,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各國可分工合作,生產自己的貨物或工序,再互相交換,以減低成本。為此,不少企業將工序遷往他國,無疑增加了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幫助人民脫離貧困。但事實又是否盡如人意?大多企業都對貧國人民支付微薄的工資,工序又多是簡單而重覆,對於貧國而言,不但不能促進經濟發展、提高技術水平,實際上是剝削他們。再者,所謂的經濟增長,亦只有少數貧國富商受惠,結果反而加劇貧富懸殊的問題。

也許有人會覺得全球化現象與自己的生活無關。事實上,全球化的影響一直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從小學起的英語、進食的午餐、光顧的外國快餐店、耳熟能詳的日文歌和賺人熱淚的韓國電視劇等,均是全球化的體現。當國家之間交往變得頻繁,文化因而相互影響,並日漸在別國普及,社會就變成一個文化鎔爐。部分文化甚至合併成新產品,如中西合璧的菜式、二胡與小提琴合奏等,使我們生活更添姿采。即便想起某國家的菜餚,走進餐館就能輕易品嘗。

但是,在享受全球化所帶來的方便之餘,保護本地產業文化的重要議題,已經是敲響了警號。現今社會中,孩子傾向於學習西樂多於中樂就是好例子。全球化使時間與空間壓縮,隨著科技進步,互聯網、視像電話等產品的出現,大大促進全球化的影響力。這些產品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身在遠方亦能作「面對面」交談。人們透過互聯網便能互相交換資訊,並迅速散播消息。但是這些科技的出現,使到人們忽略面對面接觸的重要性。虛擬的網上世界,成為不少罪案的溫床,消息的正確與否更是無從稽考。互聯網某程度上是富裕國家的奢侈品,因此網上的資訊大多會忽略了貧國的看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史迪格里茲說過:「全球化本身並沒有所謂好與壞。它有造福人群的力量,但對很多人而言,它卻是一場徹底的災難。」既然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充分發揮全球化的優勢,以地球村為基礎,人類自律之餘,更要通力合作,才可以締造美好的將來。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2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