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使人進步

比較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從小與同學比較成績,長大與同事比較薪金,甚至老年仍要與好友比較自己的孫子有多可愛。比較無處不在,我卻認為比較能使人進步。由於與他人比較,害怕被他人超越亦希望能超越他人,因此努力精進自己,讓自己更臻完美,人便會進步。

小至個人大至社會文明都可見比較帶來的進步。甚至說,人類文明能進步至如今,便因比較而來。兩千年前,沒有人會想像人真正能夠如同神話故事一般踏足上神秘的月亮。岩士唐登月是美蘇冷戰期間的舉世大新聞。「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是文明毋庸置疑的進步。這進步又是如何得來的呢?1960年代,蘇聯發射「史波尼克1號」衛星,更將首位人類—尤里加加林送上太空,使美國朝野看到頭條新聞後都驚恐不安。為了超越自己的敵人,不被自己的敵人超越。甘迺迪總統史無前例地宣佈展開登月計劃,誓言在10年內登上數十萬公里外的月球。這是由於比較而產生的動力,與敵人的比較,令岩士唐最終踏上了月球。達成史上宏偉的進步,人類的一大步。

比較是人類文明的基石,比較使人不再死守舊時的思想,作為動力推動人進步。反而不害怕被他人超越,亦不想超越他人者,必毫無進步,最終被社會淘汰。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大聖師孔子亦在此時到各國遊歷,與各學派比較學術及治國理念。由商鞅為代表的法家學派最能體驗比較帶來的進步。在必須增強國力,以免國破家亡下,商鞅的法家在秦國與六國比較不斷。甚至促使商鞅將國內不思進取,陳腐貪婪的大臣誅殺。帶來改革而達致進步,最終法家在不斷比較下發展出完整的國政系統,秦王亦藉此覆滅六國,統一中原,為秦帶來極大的進步。

談及百家爭鳴,不得不提及老子。老子是大聖人孔子的老師,應該是非常進步的思想家。但他的道家學說卻不具進步意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主張一切應回歸原始的道,凡事從簡,崇尚小國寡民。不與他國比較,悠然自得。可想而知,這樣得過且過苟且偷安的思想不僅不會帶來進步改善的動力,在戰火風雲的東周時期更是自討苦吃。七國中無任何君主採用他的學說治國,老子亦沒有成為如孔子般被公認的偉大哲學家。道家學說亦在缺少進步下中度崩殂,成為絕響。這是不願比較帶來的不思進取、不進步的結果。

比較可以是善性的,卻也可以是惡性的。古今中外,不少戰爭因比較而生。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軍備比較,各國都想超越對方的實力,造成敵視及仇恨,最終生靈塗炭,得不償失。但我認為,比較使人進步於這個情況仍然適用。極端來說,戰爭帶來的比較,反而是人類科技在20世紀進步的一大原因。當時的人面臨不僅是生活及精神層面上,更是生命的直接威脅。各國的比較越演越烈。因此帶來科技上迅速的創新及進步。

例如現在生活不可或缺的電腦及計算機,便是英國的科學家—艾倫圖靈為了破譯德國密碼機在二戰研發的發明,其源於德英兩國之間的比較而創造出來的,此發明造福了全人類,甚至帶來萬維網高速發展的現代世界。帶來科技上的進步。甚至就連M&M朱古力的發明,都是戰時研發方便進食的甜食,可見現代不少進步來自戰爭。現代能進步比中古時期快得多,我認為在於人類的三場比較: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冷戰。由於害怕被人超越而奮力精進自己改善自己,比較使人進步。

所以我認為比較使人進步,這是自古以來人類發展的道理,與他人比較知道自己的不足,加以改善在超越他人達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