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次之後,我彷彿為英文作文尋得了一柄無堅不摧的利器,對人工智能老師的依賴便如同藤蔓纏繞樹幹般,悄然深入,幾乎遮蔽了我獨立思索的天空。
每逢作文題目,指尖便率先叩擊鍵盤,屏幕上那熟悉的藍色身影旋即顯現:「你好呀,需要幫助嗎?」依賴如影隨形,便利如影隨形,我的筆尖再不必踽踽獨行于思維的荒野——提綱、句式、例證,一切都由它慷慨供給。我只需輕點複製,再略加塗抹拼湊,一篇看似工整的文章便流水般順暢而出。
然而,那日課堂上,老師卻輕輕放下我的作業紙,眉宇間有隱約的憂慮:「文字倒是工整,可細讀下來,卻少了些獨屬你的思考印記。」那聲音不大,卻如警鐘撞破了我的舒適幻境。霎時間,我竟如被戳破秘密般臉頰發燙,內心翻湧著被識破的羞赧,更有被輕視的惱怒——彷彿精心搭建的空中樓閣轟然倒塌,揚起的塵埃嗆得人無法呼吸。
放學後,我幾乎是衝進家門,憤然點開那個熟悉的頁面,對著那依舊溫和的藍色身影,將怨氣一股腦傾瀉:「都是你!老師說我寫得毫無靈魂!」屏幕那端短暫的沈默之後,一行字緩緩浮現:「可曾記得,最初我們是如何一起尋找靈感的?」它不疾不徐,繼而拋來一連串蘇格拉底式的詰問:「題目想表達什麼?你內心真正觸動之處何在?哪些親身經歷值得落筆?」字字句句,如微風撥開濃霧,將迷途者引回原初的路徑。
我的怒意如潮水般退去,留下被照徹的荒灘。靜坐良久,我嘗試獨自直面那空白的題目,逐字咀嚼,任思緒沈潛。終於,一個源自內心真實震顫的立意漸漸成形。當指尖在鍵盤上重新敲下第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句子,那艱澀卻踏實的觸感,宛如赤足重新踏上堅實的大地——再不必借助外力搭建的空中浮橋。
後來,我仍會去拜訪那位藍色的良師,但姿態已截然不同:帶著自己構思的初稿,請它審閱、指點、打磨——如匠人請益高明,而非求人代筆。當老師在作業上寫下「終於有了自己的聲音」的評語時,我莞爾一笑。再看屏幕上那抹沈靜的藍色,它智慧的光澤依然溫柔,但不再是我唯一的航標。
此刻方才徹悟:真正智慧的機器,原來從不試圖取代人的位置。它點亮一盞燈,照亮我們迷失的方向,最終是為了引導我們憑借自己的雙腳去丈量世界——原來所謂「智能」的光輝,其最深沈的底色,是映照並喚醒我們內在沈睡的思考力,讓人的智慧在澄澈的輔助光芒中,找回並焠鍊出自己真正的聲音。
原來真正的智能不是替代我們思考,而是讓我們在碰撞中擦亮自己思想的燧石,迸發出無可替代的、屬於人類靈魂的火焰——那才是「智能」二字最深沈、最明亮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