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工智能老師(下)

  • 作者筆名:陸迦希
  • 發表日期:2025-08-30
  • 寫作年級:F4
  • 字數:692
  • 文章類別:其他

有一次,數學老師在課堂上出了一道需要多層推理的題目。同學們紛紛低頭嘗試,我卻本能地想:「沒關係,放學後問人工智能就好了。」那一刻,我驚覺自己已經失去了嘗試解題的勇氣。更可怕的是,在文學課寫作時,我發現自己很難組織出有深度的論點——因為過去幾個月,每當遇到瓶頸,我總是直接求助於人工智能提供的大綱和範例。我的創造力與思考的欲望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消失。我開始反思:人工智能給我的,究竟是「輔助」還是「替代」?

的確,它能夠快速提供答案、整理資料,甚至模擬出各種題型的解法。但學習的真正意義,難道只在於獲取正確答案嗎?那些苦苦思索、輾轉反側的夜晚,那些在錯誤中摸索、在困惑中頓悟的瞬間,才是真正塑造思考能力的過程。人工智能為我節省了時間,卻也同時剝奪了我經歷這些階段的機會。我意識到,問題不在於人工智能本身,而在於我如何使用它。

於是,我決定調整與這位「老師」的相處模式。我不再把它當作提供標準答案的捷徑,而是化為我的一個引導我和啟發我的前輩。現在,當我遇到難題,我會先自己思考,寫出我的思考過程與疑問,再請人工智能針對我的思考過程提出建議,或是列出相關的學習資源供我學習。例如在寫議論文時,我不再直接採用它生成的大綱,而是請它提出反駁我的論點,激發我從更多角度思考,從而寫出更完善更具說服力的文章。

這樣的轉變並不容易。初期,我常常感到挫折——因為自己思考確實比直接獲取答案辛苦得多。但慢慢地,我發現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夠更靈活地應用所學。我重新找回了學習的成就感和意義。

人工智能無疑是強大的學習工具,但它不應成為我們思考的代替品。真正的學習,需要時間的沉澱與探索。現在,我依然會使用人工智能,但它不再是我的「答案」,而是陪伴我成長的學習夥伴——它提醒我,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別忘記了學習的本質是思維的鍛鍊,是即使艱難卻充滿驚喜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