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期,我們班的數學課多了位特別的老師——人工智能「老林」。屏幕裡的他穿着簡單的襯衫,說話聲音穩重,講題時總愛在虛擬黑板上畫圖解,像隔壁辦公室那個總是泡着茶改作業的數學老師,只是他從來不會被同學們的問題問倒。
上禮拜學一元一次方程,「3x + 5 = 20」這道題,我盯着x看了半天,不知道該怎麼把它單獨算出來。放學後打開學習平板,老林立刻彈出個動畫:一個天平左邊放着3個寫着x的方塊和1個5克的砝碼,右邊是20克的砝碼。
「解方程就像調天平,兩邊要一樣重才行,」老林的聲音響起來,動畫裡的小手先把左邊的5克砝碼拿走,右邊也跟着拿走5克,「這一步叫減5,左邊剩下3x,右邊是15克。」接著小手又把左邊的3個方塊分成3份,右邊的15克也分成3份,「每份x就是5克啦。」我看着屏幕上的天平慢慢平衡,突然明白:原來解方程就是一步步把x「救出來」,比課本上的公式好懂多了。
前幾天做應用題,題目是「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40厘米,長比寬多4厘米,求長和寬各是多少」。我設寬為x厘米,長就是x+4厘米,可列出算式後總算不對。老林在平板上彈出個互動框,讓我把算式輸進去:
「你寫的(x + x+4)×2 = 40是對的,」他用虛擬紅筆圈出括號裡的部分,「先算x加x,是不是2x?再加上4,就是2x+4。」動畫裡的算式跟着他的話變成(2x+4)×2=40,「接下來兩邊都除以2,是不是就簡單了?」
我跟着他的步驟算:2x+4=20,2x=16,x=8。原來寬是8厘米,長是12厘米。老林說:「解方程就像拆禮物,一層層打開,最後就能看到答案啦。」
現在每次做數學作業,遇到卡殼的題,我就愛打開平板找老林。他從來不直接給答案,總是用圖解和分步提示,讓那些看起來複雜的算式,變得像拆積木一樣有條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