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過去,苦瓜的味道早已融進我的成長記憶。每當我獨自一人在外求學,甚至後來工作、成家離鄉,偶爾在超市看到青翠的苦瓜,總會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伸手觸摸那熟悉的粗糙表皮。那一刻,彷彿又回到母親身旁,聞見廚房裡瀰漫的油煙味和淡淡的鹽香。
大學時代,室友們對苦瓜的態度和我童年如出一轍。每當我用母親傳授的方法,將苦瓜片用鹽搓揉再清水沖洗,然後下鍋炒蛋,大家總是嗤之以鼻:「這種東西怎麼吃得下去?」我笑著搖頭,盛了一碗給自己,細細咀嚼那獨特的苦澀。有人好奇嘗了一口,皺著臉說:「你怎麼會吃這種苦?」我卻只淡淡回應:「有些滋味,只有親自嚐過才懂。」
後來參加工作,生活的壓力像苦瓜一樣,初入口是難捱的澀,漸漸卻能品出其中的回甘。每逢困難或失意,我總會想起母親的話語:「苦過之後,才能嚐出甜。」那句話像一盞燈,照亮我在泥濘中前行的路。偶爾下班回家,為自己炒一道苦瓜蛋,廚房裡升騰的熱氣中,我彷彿又看見母親的身影,堅韌而溫柔。
有一年母親生病住院,我趕回老家陪伴。那時她已經無法進食太多,只能吃些清淡的流質。某天,她突然開口:「想吃一點苦瓜蛋。」我心頭一緊,卻還是照她的做法,一片片將苦瓜切得薄如蟬翼,用鹽細細搓揉、沖洗,然後和蛋液一同下鍋。廚房裡瀰漫著熟悉的香氣,母親吃了幾口,臉上浮現微笑:「還是這個味道,像家一樣。」我低頭不語,卻在心裡默默發誓,要記得這份味道,這份牽掛。
後來母親離世,家中廚房變得冷清。我常獨自坐在餐桌前,回想她在廚房忙碌的背影,和那句「苦過之後,才能嚐出甜來」。人生不正如這苦瓜?初嘗時難免抗拒,卻在一次次咀嚼之後,才發現其中的甘美。母親用她的雙手,教會我如何面對生活的苦難,也讓我明白:只要心中有愛,有牽掛,即使再苦的日子,也能嚐出屬於自己的清甜。
現在,每當我為家人烹調一道苦瓜蛋時,總會想起母親。那一道道青翠的苦瓜圈,不只是餐桌上的一道菜,更是母愛的象徵,是生活的智慧。每一口苦瓜,都蘊含了母親無聲的守護和深沉的愛。也許,有一天我的孩子也會像我一樣,抗拒這份苦澀。但我相信,終有一天,他們會明白,這份滋味裡藏著家的溫度,藏著成長的勇氣,以及對未來的無限希冀。
正如那句話:「真想不到當初我們也討厭吃苦瓜,今天竟吃出那睿智來,越來越記掛。」這份記掛,是對母親的思念,更是對苦盡甘來的從容。苦瓜的滋味,成了我心底永遠不滅的記憶與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