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工智能老師(上)》
教室裡的晨光斜斜切過課桌,投影幕上的虛擬影像輕輕點頭:「今天我們從蘇軾的〈赤壁賦〉談起。」這是我與人工智能老師相處的第三個月,它銀灰色的全息形象總是準時出現,從不帶來人類教師的疲態或情緒波動。
AI老師的優勢像課本裡的重點般清晰。它能瞬間調取數千篇學術論文,在講解牛頓力學時同步播放NASA的太空實驗畫面;批改作業時,不僅標出錯誤,還會生成針對每個學生弱點的練習題。記得上次我數學考砸了,它連續三天調整教學難度,用遊戲化關卡幫我補齊知識盲點,那種「私人訂製」的耐心,是從前課堂裡四十個學生共享一位老師時難以奢求的。
但有時,我會想念張老師擦黑板時揚起的粉笔灰。AI能分析詩句的修辭手法,卻不會在講到「何當共剪西窗燭」時,忽然紅了眼眶說起遠在國外的女兒;它能糾正英語發音的每個細微錯誤,卻不會在我被同學嘲笑時,悄悄遞來一顆水果糖。上次班會討論「快樂是什麼」,AI列舉了十二種心理學理論,可我更記得從前李老師說:「快樂就是看你們把考試卷折成紙飛機,然後裝作沒看見。」
科技的浪潮總在推動改變。當AI能模擬三千種教學風格,能根據腦電波讀取學生的注意力狀態時,傳統課堂的溫度似乎正在慢慢冷卻。但或許,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止於知識傳遞——那些課間走廊裡的談笑,那些被紅筆圈出的「加油」,那些藏在嚴厲背後的關切,才是成長裡最難被算法複製的部分。
放學鈴響時,AI老師的影像漸漸消散,屏幕上跳出明天的學習計劃。我摸了摸書包裡那本被張老師寫滿批註的筆記本,忽然開始思考:當機器變得越來越像老師,我們是否更該記住,什麼是只有人類才能給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