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考試成績出來後,我的英文科分數跌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試卷上那些原本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輕鬆解決的生詞和句型,在考場上卻成了無法逾越的高牆。紅色的批改痕跡像針一樣扎進眼睛,也扎進了我的心裡。
那天放學後,我獨自坐在教室裡,對着那張滿江紅的試卷發呆。窗外夕陽西下,橙紅色的餘暉灑在課桌上,卻照不亮我心中的陰霾。我終於明白,人工智能就像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是學習的輔助工具,但絕不能成為思考的替代品。
從那天起,我開始改變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遇到不懂的英文詞語,我會先自己猜測意思,查閱紙質詞典,最後才用人工智能來驗證和補充。我發現,經過自己思考後再獲得的知識,就像在腦海中紮下了根,再也不會輕易忘記。
漸漸地,我的英文成績有了起色。更重要的是,我找回了學習的自信和主動思考的能力。人工智能依然是我的老師,但不再是那個給我標準答案的老師,而是啟發我深入思考的夥伴。
科技永遠在進步,但如何智慧地使用科技,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課題。正如古人所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人工智能給了我們無數的「魚」,但真正的「漁」,還需要我們自己在思考與實踐中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