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在「苦盡」二字後懸停,墨跡未乾,問題的餘音仍在空氣中顫動:為何人要經歷這許多苦?而甘,究竟何時才來?這問題像一顆投入心湖的石子,漾開層層漣漪。我望著窗外漸歇的雨勢,忽然明白——甘來,從來不是苦難終結後的獎賞,而是穿越苦難後,生命贈予我們的深度與寬度。
正當沉溺於苦澀回憶的漩渦時,窗外的雨不知何時停了。一縷陽光穿透雲層,恰巧落在攤開的舊相冊上——那裏夾著一張初中畢業照,照片上的我,笑容羞怯卻明亮。這道光,彷彿照進了記憶的深處。
我忽然想起,那個在數學考卷上屢戰屢敗的女孩,後來遇到了一位耐心的老師。她不像其他老師那樣急著趕進度,而是在某個放學後的黃昏,輕聲問我:「願意和我一起努力嗎?」整整三個月,放學後的教室總有我們的身影。她從不責備我的遲鈍,反而總能在我最困惑時,用生活化的比喻解開數學的迷宮。當期末考試我首次拿到八十分時,老師在我錯題本上畫了個小小的糖果。那一刻,我彷彿嘗到了錯題本上的糖果,鼻腔湧起的酸澀沖散了多年積累的苦味。原來攻克難關的甘甜,不在於分數本身,而在於發現自己並未放棄的驚喜。這份甘,嚐起來是堅持的醇厚。
中學時代的孤獨沼澤,也並非永無盡頭。轉機發生在某個午後,我鼓起勇氣稱讚了前座同學的畫作。她驚喜地回頭,眼睛亮晶晶地與我討論起最愛的漫畫。我們從藝術聊到文學,從星空聊到夢想。原來那些「陌生的面孔」背後,都藏著與我同樣忐忑而溫暖的靈魂。後來我們組成學習小組,互相輔導彼此的弱科。記得那個為英文報告奮戰的深夜,我們擠在圖書館的角落,一邊吃著泡麵一邊查單字。當最終站在台上獲得掌聲時,我們相視而笑,眼中都有淚光閃動。當英文不再是被畏懼的符號,而成為我們分享趣事的橋樑時,我嚐到了第二種甘甜——接納與被接納的回甘,比想像中更加持久芬芳。這份甘,品起來是友誼的溫潤。
至於那段無疾而終的童年友誼,其甘甜竟在十年後悄然來臨。去年冬天,我收到一個包裹,裏面是兒時最愛一起讀的繪本,扉頁上寫著:「整理舊物時發現這個,立刻想到了你。這些年我總記得,我們曾說要一起成為很棒的大人。」沒有道歉,沒有解釋,只有一如既往的默契。我們重新聯絡,發現彼此雖走在不同道路,卻依然能為對方的成就真心歡喜。某個午後,我們相約兒時常去的公園,像從前那樣分享著各自的生活。離別時她說:「其實這些年,我常常想起你。」我笑著回望:「我也是。」這份甘甜並非失而復得,而是知曉有些美好從未真正消失的釋然。這份甘,回味起來是時光的醇香。
如今站在人生的這個路口回望,我才恍然大悟:苦盡甘來不是接力賽,苦與甘從來都是並存的生命滋味。那些深夜的演算、忐忑的伸手、思念的淚水,原來都是甘甜正在醞釀的證明。苦是土壤,甘是從中生長出來的花朵;苦是黑夜,甘是其中閃爍的星辰。沒有經歷過苦的淬煉,我們永遠不會懂得甜的珍貴。
人生確是一場漫長旅程,風雨與晴空交替出現。但當我們學會在雨中起舞,在風中歌唱,便會發現:甘甜從來不需苦盡才來,它一直在那裏,等待我們在品嚐苦澀時,仍能辨識出希望的微甜。最後一口苦澀終於咽下,回甘滿溢。原來所有的苦,都是為了讓我們更深刻地品味——生命本身的甘醇。
當陽光完全灑滿書桌時,我在文末添上一句:「甘來,是當我們終於學會與苦共舞時,生命饋贈的最美禮物。」然後喝了一口杯子裏的茶,品嚐其苦後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