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求同存異

社會由不同的個體組成,個體構成家庭、社會、國家,人與人之間的構成自然會產生不同的意見和理念。現今社會人們不時會出現一些爭拗、摩擦,但大家在這複雜多變的形勢下應求同存異。求同存異是要求找出共通點,保留不同意見,而不是以一己私欲不顧大局或是只遵從別人。

首先,於個人方面看,我們應彼此包容接納,求同存異可以讓人成功,要有廣闊胸襟,願意多方面聆聽及接納不同人的意見和聲音,而非以偏概全、先入為主、未審先判。反之,堅持己見的人只會一成不變,沒有進步,最終失敗收場。以孔子為例,他修訂編纂,合他人的論說,並結合成《六經》,以宣揚禮樂制度,弘揚中國文化,令後世的人得以認識中國儒家文化。以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盧瑟福為例,他曾說:「科學家並非單靠一人之見,而是集多位科學家的研究才能成功。」可見只靠自己的力量,個人難以成功,集眾人之力才能夠造福人群。換個角度,如果堅持己見,只會換來別人的奚落,正如民國初年,袁世凱堅持放棄共和,不聽取民意,結果被自己的部下推翻。由此可見,堅持己見只會換來不討好。總的來說,彼此包容,才是個人的致勝關鍵。

其次,從家庭方面而言。彼此包容無疑比堅守己見重要,家庭以和為貴,若人人都堅持己見,不退讓的話,最終只會雞犬不寧。在中國古代的家庭早已宣揚家庭以和為貴,包容為本。如著名詩人蘇軾幼時常與兄弟爭執而慢慢疏遠,漸漸變得沒有交流。父親蘇洵有見及此,把兄弟二人聚於一起,重要組合二人的思維,後來發現他們並沒有衝突,於是兄弟彼此接納意見,重新變得親密。可見,一個家庭各人堅持己見、執著,只會令一個家庭變得雞犬不寧。在家庭中,只要放下己見,家人間多交流,發現大家意見中的共通點,就能從中減少衝突,達到求同存異。

第三,從社會方面而言,要大家彼此包容,尊重,才能夠進步,吸取經驗能使我們走得更遠。反之社會則會停滯不前。孔子日:「上陳之教而先服之,則百姓從風矣。」政府政策的落實亦要做到求同存異。以派發六千元為例,曾司長原計劃注資六千元到強積金,但有議員和市民就此抗議表達不滿。後來他聽取議員和市民的素求,改發六千元現金,才令市民的怒火熄滅。由此可見,香港正好是一個例子證明社會之間要懂得彼此包容接納,尊重各界給予的意見,才可制定一個利民政策,社會才會有進步。反之,社會上不同持份者如各執一詞,互不溝通,只會變得沒有秩序,如反高鐵興建事件是社會各界向政府據理力爭,堅持己見而造成。因此彼此尊重,接納,求同存異可以令社會進步,市民才能安居樂業。

第四,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國與國之間應互相幫助,求同存異,能使國家和平交流,減少衝突。反之,若大家互相競爭,只看利益而各持己見,便難以和平共存。世界上有不同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宣明會、樂施會等,嘗試實踐跨國界的求同存異,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如四川汶川大地震,世界各國放下己見,派員支援中國的災情。可見只有彼此包容,求同存異才可使國與國之間和平進步,人民生活安定。只要各國互相了解,便能達到求同存異的真諦。

總的來說,在現今資訊發達的世界,我們不時會看到不同的觀點與爭議。只要我們彼此尊重,接納不同的意見,找出共通點,減少衝突,這就是求同存異的優勝之處。俗語有云:「退一步海闊天空。」只要是好的意見我們便要尊重和接納。綜合上述各方面的意見,不論在個人、社會、家庭和國家不同層面,我們都需要做到求同存異,彼此接納和尊重,才會令世界進步。反之,各人固執己見,則會令世界停滯不前。所以我們要盡力實踐求同存異的精神,使社會邁向更美好的明天。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9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