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古人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此話指出各行各業均屬下等,只有讀書最為高尚,可見古代社會,人人都以讀書為最重要、最高尚的事,寧願不吃不睡,也要騰出時間去學習六經。那麼,在現今社會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否仍適用呢?世代相傳的傳統思想依然深深地烙在國人的心上,其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亦隨之融入了國人的腦海裏。在此說的影響下,國人紛紛或效法孟母三遷,循循善誘,或效法中唐士大夫培育其子女,請名師教其句讀,授其經典,渴望子女能靠讀書成龍成鳳。

可是,這真的適用於現今社會嗎?

父母對考上清華、北大趨之若鶩,渴望自己的子女亦能靠讀書而飛黃騰達,青雲直上,於是不停地將知識如流水般灌入孩子的腦海裏。反之,又以為除讀書以外的各行各業是低等,不願其子女去接觸,嘗試一番。此等手段真能使其子成龍、女成鳳?有言「行行出狀元」,並非只有讀書才可傲視天下,竊以為,每份工作、每種職業均是可敬的,正如梁啟超前輩在《敬業與樂業》所言,拉黃包車的,還是當大總統的,都是可敬的。只要那是一份正當職業便可敬,便是高尚!反之,讀書雖是好事,但若不懂把知識學問加以運用,那讀書人只不過在紙上談兵,自然不可能與那些高潔清高的士人比較,亦談不上「高尚」。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此說孰對孰錯尚且不可輕易而論。高尚不高尚不在那客觀的職業上,低賤不低賤只在那主觀的立場,或是任職或讀書的人身上。

先論「萬般皆下品」,現今社會各行各業職位,多不勝數,若說各行各業均為下品,那天下人豈不是成了下等人?世上職務繁多,重要性自有高低之分,但職位無分貴賤,正如工作與讀書亦無貴賤之分,由古至今,誰人不是靠勞動來生存?誰人不是靠努力來生活?誰人不是靠工作來打拼?每個人靠他們的雙手雙腳來努力工作,展現自身價值,只為生存與生活,此舉本已是高尚之舉,況且更有人擔當那些重要而危險的職務,政治家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消防員在火災水害之時,奮不顧身,不時有消防員救人殉職的新聞出現。軍人遠離溫暖的家,長期駐守遙遠萬里的邊彊,只為保家衛國,使百姓能安全無憂,戰地義工在炮彈橫飛的戰場左穿右插,拯救那些可憐受難的百姓。要知道,這些工作所展現的捨己為人的精神正是仁人義士所為,也是讀書人要學習的精神。可見,各行各業絕非低賤無用,相反讀書人更要去學習、去感悟。

在下此言並非在破壞讀書人本有的高潔情懷。反之,在下肯定讀書亦是高尚之事。不過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即使行業相同,世上並非人人如此忘我獻身。

再論「惟有讀書高」,若讀書定義只在學習研讀書籍,我定必視其為高尚,但若定義是讀書人,那我的答覆便是未必了。古人言讀書能修心養性,今人言讀書能飛黃騰達,二者讀書的內容、本意均不相同,豈庶幾哉?一件高尚的事,兩個持不同目的人去做,豈可一概而論?古人讀聖賢書為的是黎民福樂,報效國家,大多均有范仲淹前輩所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居高位時憂民,不居官時憂君,古士人均有如屈原投江的君子氣概,亦有如孫傳庭的壯烈之舉!為君為民,即使粉身碎骨亦義不容辭、前仆后繼而去。此等高潔情懷在中華五千年屢見不鮮,不少人已翻閱過這些讀聖賢書的偉人事跡。再看看我們現今的讀書人,大多求學只為財富榮華,一己私利,視人民之權利、社會之福祉如鵝毛,此等取小利而棄大義之舉充斥著全世界,每日均有貪官落馬,一千萬、二千萬……私吞的公款,所做的惡事罄竹難書。試問現今讀書人可與古聖人相提並論乎?不論古今,人均有好壞,他們讀書所學的,未必就如他們所作的一樣高尚。

在下認為不論是百工之業,還是寒門士族,只要他們能夠如梁啟超前輩所言敬業樂業,做自己該做的、應做的,那麼他便是高尚的、便是可敬的。相反,即使他的職業是多麼的重要,只要他做可恨、缺德之事,那麼他便是低下的,不應受人尊敬的。


林翼勳博士評語

為「惟有讀書高」作深入而更深刻之詮釋,可謂別有卓見也。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8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