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經營的麵包店

晶文薈萃 十優文章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內地政局不穩,太祖父、太祖母、祖父和他的兄弟,還有祖母一起來到大澳創業,經營了一間麵包店。

這間麵包店從開業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現在由父親管理,他成為了第三代的繼承人。太祖父和祖父等人經營時十分艱辛,他們一大清早便要製造中式包點,而且整年無休。六十多年前大澳缺乏電力供應,因此他們需要用柴火烤焗,而太祖母便負責每天帶著各式中式包點步行約四小時前往東涌碼頭擺賣。

經過數年後,餅店的收入開始穩定下來,祖父母在打理店鋪的同時,誕下了六名子女,他們長到十歲左右便已經懂得自動地分擔家務和幫忙製作包點。因此他們在小時候便能掌握一些製作包點的方法。

爸爸長大後在旺角讀書。在準備投身社會,打算投考海關之際,他察覺到父母年紀老邁,於是便放棄夢想,回到大澳繼承父業。他在市區跟隨了一位麵包師傅學習製造西餅,然後盼望麵包店有一番新的景象。父親改變了麵包店的生產模式,可是祖父仍是堅持製作傳統的中式包點,但父親卻擅長製作西餅、曲奇餅和白方包等等。父親十分尊敬爺爺,於是便向他請教怎樣製作中式的包點。之後,他推出了改良版的中式包點,大獲好評,因為他所推出的比以前的少油和糖,所以更加適合香港人的口味。我認為古傳的食譜不是不好,但是人的口味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有所改變,因此我們不但要保留傳統的特點,而且還要與時並進,迎合各人的口味。

在七、八十年代,我們的麵包店為大澳的茶餐廳供應大量的白方包。這是製造麵包的高峰期,每天平均製作四、五十條方包。這個情況持續了十年,隨後大澳的人口大幅下降,茶餐廳也相繼捲入了倒閉潮。

二零零一年,媽媽誕下了我。在這時期,漁業式微,村民紛紛開始推廣旅遊業,吸引旅客到訪,麵包店便有了新的客源。他們很多都是為了吃到我們麵包店的合桃酥、老婆餅和菠蘿荳莎包而慕名而來的。

今年的中秋節,我開始參與月飯製作。在製作的過程中,雖然非常辛苦,但我沒有半途而廢,並用心地學習,最終學到點技巧。中秋節前一個星期,雖我們接到很多訂單,忙得廢寢忘餐,但是我的參與並非為了爭取賺得更多零用錢的好機會,而是為了保留中國的傳統特色、並抱著為這節日増添喜慶的使命。

最後,我十分感恩我能生於一個不怕艱苦,任勞任怨的家庭。雖然我們不是甚麼名望貴族,書香世代,但爸爸對爺爺的愛,以致各人為麵包店的付出,使我對這個家產生無限的敬意,而麵包店是由三代人相繼經營的,作為第四代的我,是時候計劃一下我能為家族經營的麵包店作甚麼?


本文章獲輯錄於 《晶文薈萃 精選文章》第 7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