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了自主把握人生
- 作者: 王樂樂
- 寫作年級: F5
- 寫作日期: 2025-10-17
- 學校: 佛教黃鳳翎中學
時過境遷,讀書也在人們心中占據重地,從男耕女織的勞動社會到現如今視知識文化為核心競爭力的社會,讀書被視為當今青少年的責任與其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部份。可歸根究底,讀書的意義為何?
有人選擇安穩、平靜、幸福且平凡地度過一生,或是選擇以自身的力量貢獻家園,亦或是選擇追求名利與成功。這都基於讀書之上,讀書為我們鞏固與豐富自身的儲備,讓我們得以自主且不留遺憾地把握屬於自己的人生。
讀書給予我們富饒的知識、人生經驗,讓我們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以更開闊的眼界把握人生。
憶起小時候,唐詩宋詞卷大腦,腦海中閃過李白、劉禹錫、李清照等人的詞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每當我遇上困難或是挫折時,心中都會響起李白的這句詩,以保持樂觀與豁達的心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每逢精神壓力極大,十分緊張之際,蘇東坡的勉勵都讓我倍受鼓舞,輕裝上陣,將雜性紛繁人都置之腦後。「九萬里風鵬正舉」,每次灰心失望之時,李清照的話語餘音繞樑般在耳邊響起,讓我的心為之振奮,而拼盡全力奔赴內心中的目標。
讀書上堂時所習得的詩句並非背過就忘的形式主義,而是銘記在心,幻化於行,讓我們在茫然、沮喪之際找到方向,而避免留憾於人生,將古代詩人們的經驗付諸實踐、自主地把握現實人生。
除其提供的人生經驗外,讀書亦可幫助我們看清自我,尋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從而實現自我價值。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相信此句出於周思來的名言早已在小學時,於各位內心埋下了種子。可我依舊十分不解,直到我讀到了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魯迅原出身卑微,沒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就不知所為地選擇了讀醫。在赴東京學習、讀書的日子裏,他漸漸明白了心中真正所愛。他拿起了筆,選棄醫從文為拯救那時黑暗的社會與那頭沉睡的東方雄獅。
他執筆為劍,寫下字字珠璣、引人深省的文章。《狂人日記》,作為第一本白話文小說抨擊黑暗社會吃人血饅頭,不可理喻的現狀;《阿Q正傳》,諷刺水深火熱的病態社會。魯迅憑借一支筆喚醒了沉睡的東方雄獅,慢慢將那塊黑幕布揭開,帶給人民光亮。
魯迅若是因家境不佳而放棄讀書、學習,碌碌無為地沉淪一生,那麼中國的覺醒將無止境延長。他通過讀書,讓心中理想更為明確,棄醫從文,實現了人生價值,把握人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不讀書挺好!」大眾總以馬雲的這句話來反駁讀書的益處,認為馬雲也沒讀多少書,他也成功了。可事實上,馬雲畢業於杭州師範大學,並非網傳的中專院校。且其解釋道:「不讀書挺好!」並非荒於學習,而是要拒絕條教化學習,拒絕死讀書。並表示「書是智慧的源泉,讀書才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我們不可以偏概全,認為一個不讀書的例子就可駁斥讀書的好處。而該正視讀書,豐富知識儲備,拓寬視野,讓我們有更多人生的選擇權,從而自主把握人生。
正如《勸學》中,「學不可以已」所述,讀書是無止境的,其帶來的益處也是無止境的。若我們能於浩瀚書海夯實,豐富知識儲備與經驗,定能自主把握人生機遇,閃耀與綻放屬於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