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了個人成長
- 作者: 鄭禮言
- 寫作年級: F5
- 寫作日期: 2025-10-17
- 學校: 佛教黃鳳翎中學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不同的人都有借助它攀登的高度和方向不盡相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茲年均閱讀五十本書,將知識轉化為他的商業帝國;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則推崇實踐,卻從武俠小說中領悟出謀略智慧;而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憑借自學書籍,將夢想成真。盡管他們的成功領域各有不同,但卻或多或少從書籍獲得了不同的知識。那麼,在如今網絡發達的時代下,我們為何仍要讀書?然而,即使在網絡發達、人才輩出的年代下,讀書對個人成長來說,仍是不可替代的途徑。
古往今來,不少人因讀書而改變人生,對於他們來說,書籍就是獲得知識和提升思維能力的方法。孔子出於魯國的一個貧困家庭,在他年輕時才接班傳統教育,並學習其中的經典,從而改變命運。他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對知識的熱愛和樂趣。同樣,魯迅通過閱讀文學、哲學和社會科學等書籍,形成獨立的思考能力。他的思想融合了西方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讓他能在腐敗的社會中發佈的作品能反映出社會真實的一面,批判社會的種種不公。讀者能從中學習並認識到自身與社會的關系,產生批判性思維及獨立思考能力
根據美國教育部的研究發現,經常閱讀的人(每日至少讀一本書),在知識測試中得分比不閱讀的人高兩成。由此可見,讀書不僅可以改變命運,就像孔子一樣,也是通過讀書才能成就聖人,更可以讓人產生批判性思維,倘若不讀書,那還有誰喚醒世人呢?
讀書不僅僅如此,它更可以讓人大開眼界及提升素質,與更多優秀的人交際。比如我們從余華《活著》中可以得到甚麼?通過代入主角福貴一生,就會思考生命的價值,理解生活中的艱辛與堅韌:明白善與惡,堅強與脆弱,提升同情心。更可以了解在中國社會的變遷,對歷史更深刻的認識,拓寬文化視野。
或者當你讀了《鄉土中國》後,你就會了解中國鄉土社會在現代化的過程變遷,更加明白了其中的鄉土文化及發展。這對於我們來說,何嘗不是一種大開眼界的方式?何嘗不是讀書的意義呢?如果你不嘗閱讀過《活著》、《鄉土中國》,你又如何與有興趣的人交際,由此可見,倘若不讀書就像井底之蛙,難與他人開展話題。
讀書不是說看兩眼就行,而是通過正確方法,才算得上是熟讀書籍。研究發現,採用主動閱讀的讀者,知識留有率比被動閱讀高五成以上,且在後續的測試中表現更優。有明確的目標對比毫無目標的閱讀更強,就像毛澤東曾言:「男兒立志出鄉關, 學不成名死不還。」可見他的目標清晰,立志要改變國家,為人民服務。不僅如此,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下,他仍堅持學習。那麼,若他沒有明確的目標,只是普通的人,何人能救大廈將傾之時?
獲取知識的途徑,更是個人成長發展的重要方式。不但能豐富人生觀、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還能在面對比自己優秀的人時侃侃而談。每一本書都是一級台階,而成長,正是攀登時不斷拓寬視野的禮物,也是自己逐漸變得強大的最好證明。